• 76阅读
  • 0回复

批评与读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短论

批评与读者
李洁非
假如有人作一次有关文学批评的读者情况的调查,其结论可能是令人吃惊的。每个置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内心都很清楚,他们撰写的文章除了本专业的人和某些主管部门有阅读的兴趣外,就不大可能寻找到更多的读者。
本来,文学批评是为了影响文学作品读者而存在的,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形则是,人们阅读小说、散文或诗歌,却并不阅读关于它们的评论。全国几十份文学批评杂志报纸平均发行量不足一万,尽管上面源源不断地刊登着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可那只意味着文章变成铅字而已,没有发生预期效用。显然,在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绝大多数文学批评文章与其说是一种“批评”,不如说是研究,而绝大多数批评家的工作意识则与其说是从事“批评”,不如说是做“学问”。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正派”的批评家呼吁人们提防和抵制文学批评“流于广告化”。
具有“广告”含义和性质的文学批评,真的是一种灾难吗?反而言之,书斋式文学批评的那种纯洁性,真的是一种可贵的值得捍卫的优点吗?当广告这种事物在十年前开始出现时,它几乎被人们当成厂商推销其产品的骗术和陷阱,然而十年后,公众已经消除了对广告的上述本能的不信任心理;现在,他们都习惯于在选择商品之前先去看看广告,换言之,广告已经成为消费者与商品之间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广告的目的虽然在于推销,但推销却并不是欺骗的同义词,成功的推销关键仍然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内在质量,好的内在质量加上好的推销艺术才会帮助公众认识和得到真正优秀的产品,这对社会有益无害,消费者与商品、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点不像过去人们所愿承认得那样少。同样,商品广告与文学批评之间的相似点也不像过去人们所愿承认的那样少。如果文学批评家抛弃了他们影响读者的职能,那么读者只好靠自己并不高明的判断力去书店挑选文学读物,其结果,整个文学市场内部的优劣良莠得不到有力的控制,读者的趣味放任自流,有价值的作品被理没,而那些对读者并无益处的使他们蒙受损失的货色却乘隙流行。
强有力的文学批评必须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真正的权威。这也包括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批评家;一个权威的文学批评家并非是表现为在批评圈子里受人尊敬,而应是在广大读者中享有一诺千金、一锤定音的地位;他在长期的卓越的批评实践中赢得了读者对他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的绝对信赖,以致每部新书、每一个新作品出现时,读者都要等待他的发言。有朝一日,中国的文学批评如能产生出这样一批人物,那么我们才可以说它与读者的关系真正改善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