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3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①

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
滕文生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党的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一次重要会议。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伟大纲领。
十四大报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的产物。14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在祖国的大地上发生的一次新的革命。这一新的革命使我们整个国家焕发了勃勃生机,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14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为十四大报告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十四大报告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了郑重的历史结论,对14年的实践经验作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14年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十四大报告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十四大报告的思想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四大报告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和内容。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鲜明地回答了许多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精辟地阐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号召全党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前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十四大报告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根据小平同志谈话和3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的精神,进一步阐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十四大报告的形成也起了指导作用。
十四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科学地总结了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正确确定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所作出的伟大历史功绩,明确确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确保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顺利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明确确定了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定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这些都是十四大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显现的主要特点。十四大必将对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必将以其辉煌的篇章载入党的史册。
贯彻落实十四大报告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始终不渝地坚持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远大目标的最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实现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任务的最可靠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必须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防止和平演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使我们的事业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和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归根到底就是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济是一切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财多才能气壮,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真理。因此,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项工作都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能不能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按照十四大报告的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抓好各项改革开放工作。
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等弊端,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建立新的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反复认识,反复讨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达到比较科学的认识。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十四大报告的要求,必须抓好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二是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持久努力奋斗的精神准备,又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步骤,积极加以推进。
要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这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已冲破了地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地进行。实践已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按照十四大报告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努力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
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推进各项政治改革工作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进一步下大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真正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为了加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除了上面已经谈到的,还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队建设和增强国防实力等等,这些任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必须努力加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繁荣,又以经济的发展去推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既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既使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使人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实现和彻底成功,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充满蓬勃的生机和充分显示巨大的优越性。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为发展经济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使这些原则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总之,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也不能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正如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行“两手抓”的方针。坚持“两手抓”是新时期党的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事实说明,什么时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就顺利,什么时候一手硬、一手软,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就遇到困难,甚至发生失误。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两手抓”,使两手都硬,这应该成为我们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
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回顾14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既遇到过来自右的干扰,也遇到过来自“左”的干扰。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并且带有一些革命色彩,容易给人们以迷惑作用,因此我们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注意防止“左”的干扰。现在党所以明确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目的就在于要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吸取历史教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也要注意,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以至偏差,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不要随意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左”或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既不落后于实际,也不超越于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同时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防止和克服“左”的右的干扰,是全面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思想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社会政治稳定,是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坚决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决排除一切导致混乱和动乱的社会政治因素。对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严重犯罪活动,我们必须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坚决依法打击。同时在人民群众中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防止带来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还要注意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团结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总之,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前进,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要把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十四大报告明确规定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并且提出要认真学习这个理论,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等任务,目的在于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依据和结合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认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的正确有效,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样,党用指导历史任务顺利完成的正确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武装全党,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广大党员和干部逐步学习和运用这个理论、路线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可以预料,它必将极大地鼓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创造更多的新经验,必将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未来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