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两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1-12
第3版()
专栏:

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两点体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助理系主任 陈雨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苏联的先进教学经验,并不是一下就能学好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两年前,第一批苏联顾问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时候,曾带来了苏联工业大学各系的教学计划。当时恰好有几位关内的大学教授来这里参观,我们就把这些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教学计划给他们看。他们中有些人在口头上虽然也表示推崇,认为苏联的教学计划确是好,有系统,清楚明了,使人一目了然。可是在言谈中他们却有意无意地表露了“不屑”的神气,觉得这只是把课程名称和时数写在一起凑个数而已,没什么稀奇。当时,我的看法也和他们差不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在工作中并没有对教学计划加以应有的重视。在制订各年级的过渡计划时,我就没有去好好地研究,只是主观地把每个星期的课凑成三十六堂就算了。后来,在教学中屡次发生问题,这时,我还认为这是教师的过失,没有进一步研究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的影响。我们是按照苏联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但由于我们的政治课和外国语课的钟点数和苏联规定的不同,而需要把苏联的教学计划加以改动的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苏联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及其优越的地方。
苏联教学计划的优点表现在那里呢?它不仅确当地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时数和讲课、练习、实验等所占的比重,并且也严格地规定了这门课程应该在那几个学期学习,确定了次序的先后,这次序是不能随便更改和变动的。但我们对这一点是认识不足的。例如在修改计划的时候,为了凑时数,我们曾经想调动几门课程,可是想尽了办法,还是不行。(编者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制是五年制,和苏联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样。它是按照苏联高等学校五年制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但是我国的一般高等学校都是四年制。这样的高等学校,在采用苏联高等学校五年制的教学计划时,就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加以修改。)又如按苏联的教学计划,物理和理论力学都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的(和我们关内的学校不一样),如果要把物理往前挪一学期,那么前面的一半就不能利用微积分来解释它的公式和原理,因而和高中物理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但若和理论力学同时开始,就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可以把物理的力学部分和理论力学的重复处减低到最低限度。苏联普通物理的教学大纲规定,头几章主要的内容只有分子运动原理,而其他关于力学的部分,就讲得很少,有的甚至于全部删掉了。
各门课程间的内容和次序的紧密配合,甚至于课程设计也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譬如,工业及民用建筑组的教学计划,规定在四年级下学期必须作一个一层厂房设计。首先由教营造学的教师指导同学设计厂房的布置、结构及其建筑型式,然后由教采暖通风和上下水道的教师分别指导学生设计一部分或全部采暖通风和卫生设备。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设计的重复部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养成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多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制订和这门课程有关的课程的教学日历时,就必须注意到相互间的配合,按着这种要求把它们紧密地衔接起来。
可是,订计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严格地按照计划去实行更是困难万倍。根据我的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极高的业务水平,能掌握自己所教的课程。课前要充分地准备课程,研究教学法,用最短的时间来讲解,使同学们在堂上听过一遍就能完全了解课程的内容。这样,教师才能充分掌握上课的时间,避免发生讲课落后于教学计划的现象。此外,事先要精密地估计所需的时间,以及时间的适当分配。我听过两位苏联专家的课,使我感到惊奇的是他们对于时间的估计,竟会准确到最多只有一二分钟之差。每次下课铃一响,不是他们正巧放下粉笔,便是听到说“我马上可以结束这一节了”。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对于我们来说,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学习。
第二,各有关教研室之间必须取得紧密联系。要使各门课程间取得配合,各教研室间就必须经常接触,讨论课程内容的分工和设计的配合,彼此提出在课程进度上的要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有计划地根据同学的水平、进度进行教学。譬如教结构设计的教师知道同学们在上营造学的时候刚学过某一种特殊工厂车间的设计,那么他在自己讲课的时候也就可以用这种车间来作例子,使同学们感觉到他们所学的并不是零碎的各不相关的知识,而是完整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正像苏联顾问库滋民教授所说的,就不会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
教研室和教研室之间,不仅要相互了解,还应该互相帮助。譬如,去年土木建筑系五年级的同学做厂房设计的时候,教工业建筑的专家就时常请教钢结构的专家来共同指导设计。被邀请的每一次都愉快地接受这种要求,不厌其烦地对同学进行讲解指导,就像在教自己所担任的课一样。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现在,我来谈谈理论和实际联系的问题吧。这是我的另一点体会。理论和实际联系也是苏联高等教育制度的特点之一。可是在一开始,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是了解得不够全面的。过去我们只把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看作结合实际的唯一方法,而忽略了平时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比如作五年级同学毕业论文设计前的实习计划时,我们原来决定让同学们到设计公司去实习,让他们熟悉一下政府所规定的设计规范和一般常用的设计方法;可是在征求苏联顾问的意见时,他反问我们,你们教同学设计的时候,是用的什么规范呢?这个意外的问题把我们难住了。这位苏联顾问就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们:土木建筑系生产实习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无法搬到学校里来的实际应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而熟悉实际使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则是教师的责任。他必须对他所教给学生的每一种计算方法和每一个数字的实用性负责,必须保证同学在课堂里所听到的和将来毕业以后在工作中所可能碰到的,基本上是一个东西。如果在学校里学的是美国水泥的强度、德国钢梁的标准,而将来实际应用的却是哈尔滨的水泥、鞍山的钢;又譬如学的是密士失比河的流量公式,而治的是淮河、长江;那么学生在毕业以后开始投入实际工作的时候,他就不会感觉到他已经是一个工程师,而只觉到他还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
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每一个苏联顾问一到学校就向我们要中国的风雪荷重资料、铁路运输时容许的净空、鞍钢的样品和规范、全国主要河流的水文资料、水泥木材和钢筋的容许应力、以及气象资料等等。而当我们提供给他们一些资料时,他们都很好地把它们整理出来,放到讲义中去,尽量避免采用外国的标准和外国的例子。苏联顾问常常告诉我们,一个工程师应该真正是自己祖国的工程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上面所提的只是我个人两点初步的体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