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城市诗创作的可喜收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3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城市诗创作的可喜收获
梁志宏
诗人叶延滨新近出版的抒情诗集《都市罗曼史》,是我国城市诗创作的可喜收获。
这部诗集显示出诗人一个时期的创作走向。作者身居西南大都市,足迹遍及京沪诸城,对城市生活自然有着深切体验;再加上他一贯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创作态度,自然会把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作为表现和讴歌的对象。
读了这部集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中渗透了诗人强烈的当代意识,弥漫着一种独特抒情风格的罗曼情调。
叶延滨诗中的当代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变革中的城市现实的强烈关注,对改革开放的倾注与张扬。就像他在诗中讴歌的贯通都市的大干线那样——“一刀子下去/切穿了有二千圈年轮的成都”(《切开一个黎明》),诗人的笔触一下子切入了80年代都市的现实,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痛快淋漓地展示了都市恢宏的画卷。他写“更年期”的老城因改革劲风和建设热潮而变得“年轻”:“在高高的17层大厦楼顶/你校正了城市因屋檐而患的近视/在长长的中心大道你治愈/小巷的动脉硬化症/给都市以丰姿以花朵/还有华灯和必不可少的情侣”(《年轻的城》);他写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农村对城市实行包围的奇观:“用闹嘎嘎的鸭阵包围城市/用肥硕硕的鸭群进攻城市/吵翻了宁静的院子/挤炸了窄窄的巷子”,而一句“翻身的农村在都市里收秋”,饱含着多么浓重的意蕴,给人以新异的感受(《秋鸭上市》)。还有那首《笑,透着自信》,写儿子承包一项工程,把“叶公好龙”式的父亲的种种责骂、埋怨,“深深地夯入十八层高楼之底”,而自己在地基上站着,盖起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楼。这正是一曲改革者的颂歌。
诗人关注当代,并非单纯、孤立地表现城市现实,而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把握现实。在《都市的圆圈是明天的太阳》等众多诗作里,他立足于城市地平面上,回溯历史长河,瞻望未来风云,制造一种沧桑悠悠岁月更迭的纵深感,不仅强化了现代意识,而且溶入某种史诗意味。比如《骚动的大地》,诗人由轰鸣的打桩机、推土机,想起“野马的雷霆”,描绘了一幅意象纵横,撼人心魄的场景。
诗歌的特质在于抒情。诗人的改革意识必须凭借于鲜活的意象,融汇于饱实的激情,加以呈示和张扬。诗人透过城市瞬息变幻的外部景观,捕捉并呈现城市人丰富多采的心态情状,抒发自己的情志。有时诗人把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一面五星红旗/在那支让每个中国人挺直脊梁的/旋律中上升/从一所小学校的水泥门上/升进阳光里/燃烧着阳光”(《上海国际饭店下的一条小巷》);面对一所小学在小巷里举行升旗仪式和早操活动,作者一咏三叹,既写大上海的相对窄狭,又写大上海的微笑和明天,让人不由怦然心动。而有时诗人又把情感浓缩,或蕴藏于文静的叙述方式中含而不露,或溶入一种诙谐、幽趣的抒情语调缓缓外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这种具有独特抒情风格的罗曼情调,常常用于表现宏大、庄重的题材,展示严肃、凝重的意蕴。诗的内容和笔调看似矛盾,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审美效应,甚至产生一种喜剧效果,使读者深受感染。这种积极情调,在叶延滨的其它诗著中亦多有显露,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抒情风格。
叶延滨不断以自己的力作,展示他作为活跃于当今诗坛的实力诗人的风采。我注意到,他在《都市罗曼史》中充溢的当代意识和罗曼情调,在其它诗集和近作中显得更加浓烈和鲜明。当代意识的内核得到扩充和延展,溶入了深层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和一种艺术化的人格力量;而其罗曼情调也进一步丰富,显得更加自如,更加有味。他的诗歌创作无疑进入了一个成熟期。我们期待诗人进一步的开拓和超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