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青海畜牧业开创新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4
第2版(经济)
专栏:

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青海畜牧业开创新局面
本报讯 青海在防灾基地县建设中狠抓牧民定居点、草场围栏、牲畜棚舍和人工种草“四配套”,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模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接连遭受严重的旱、虫灾害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仍然实现了连续4年丰收。与1985年相比,1991年底全省草食家畜存栏增长18%,产肉量增长40.95%,奶类产量增长32.3%,绵羊毛产量增长16%,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6%,创历史最高水平。
青海牧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气候严寒,牧草生长期只有100天左右,植株矮,产量低。千百年来,牧民居无定所,四季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原始落后,生产基础脆弱。加上自然灾害交替袭击,草场超载过牧,严重退化,畜牧生产大起大落,长期徘徊不前。据近30年的统计,全省牧区遭受大的雪、旱灾害计10次,共损、亡牧畜721万头(只),损失7.2亿元。平均每年国家都要拨出上百万元抗灾保畜补助款。1985年10月下旬,青南地区16个县,25万平方公里牧区遭受特大雪灾,冻死、饿死190多万头牛羊。为此国家一次发放1200多万元救灾款。
为了尽快改变青海牧区落后的生产面貌,增强抗灾能力,从1987年开始在全省牧区开展了大规模草原“四配套”建设。明确规定“四配套”建设必须在草场使用权划分固定到牧户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项目管理;在建设投资上国家只对草场围栏和牲畜棚舍的建设给予少量补助,不足部分和定居房舍、人工种草投资等全部由牧民个人自筹;在设施的经营管理上实行谁筹资建设,谁经营管理,谁利用受益,设施归牧户所有,长期不变;在建设形式上坚持以牧户为单位,小型适用为主,冬春草场为重点,项目集中配套。由于做到了人、畜、草与责、权、利的统一,“四配套”建设的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截至199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牧民定居房屋13.7万多间,51.8%的牧民实现了定居轮牧;建成围栏草场1601万亩,建成畜棚45.36万平方米,种草544万多亩,每年打贮青干草3亿多公斤,相当于1985年的3倍。
牧民说:“家有围栏(指围栏草场),心里不慌;家有棚圈,头口(牲畜)有保障。” (周英侊 罗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