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生座谈学习十四大文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与理论重大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生座谈学习十四大文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与理论重大突破
本报讯 记者周庆报道: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举行座谈会,畅谈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大家发言的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经济实践与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圣明说,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是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把市场经济视为异己的力量,连最初级的市场——集市贸易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与此相反,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但当时我们尚不理解。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相对立的观念,完成了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然而,这时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在市场与计划以谁为基础,以谁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上争论颇多。今年初,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述,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问题上的“恐资症”,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认识上的更大飞跃。在短短的十几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杨圣明提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目前应强调:(一)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市场。可是,把捆着的企业推进市场大海里,又会淹死。因而松绑、放权是前提。(二)转换政府职能。政府要培育和组织市场,制订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正常运行。但不能参与市场竞争。政府是竞争的裁判员。(三)准确把握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区别垄断与竞争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可能是市场的误区、失灵区。(四)为弥补市场不足,宏观上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加以调控,微观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给市场竞争失败者以生活出路。
经济系91级博士研究生侯忠云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系列个别和局部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理论界数十年来在一些重大经济理论上不断争论、探索结出的硕果,也是改革开放14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产物。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市场经济并不是“洪水猛兽”。
工业经济专业92级博士生李晓苹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总结我国29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14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今后改革开放更为彻底的理论基础。
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刘克明提出,我们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在研究中出现过偏差甚至错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应该允许的。研究新问题,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在学术研究上要鼓励创新。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左”比右好的倾向,讲些老生常谈常常是“左”的东西,即使空洞些,也过得去。但如果在创新中出了点毛病,特别是被人指为是“右”的毛病,那就不得了。应该像允许改革实践可以试验一样,允许理论研究在创新中有偏差,然后经过讨论,加以纠正,取得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瀚提出,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中的承包制、股份制,有些国有小型企业的出租和出售;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大力发展,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金融市场的积极培育,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的发展;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向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转变,等等,都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要加以修改或废止;对缺口的要抓紧制定;对不配套的要尽快配套;对执行不好的要加强检查监督,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的指引、规范、调节和保障之下,有条不紊地建立和完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京文说,我国经济已由去年的全面回升发展为今年的高速增长,1至8月经济增长率已达12.2%,全年预测会保持在12%以上,明年仍会保持这种强劲的势头,关键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特别注意增长的质量和高效益。今年7至8月间,我们所和经济预测课题组对我国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一个总报告和几个分析报告。据若干方案测算比较,90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以8%—10%为宜,其中9%左右为好。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8%—9%的增长率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符合现实需要和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