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镌刻在卫星上的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镌刻在卫星上的爱
马京生
在1991年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的主席台上,唯一的女代表——国防科工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陈丽姗胸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军功章,面对台下成千上万双眼睛,清瘦的脸庞飘起了两朵红云。
14个春夏秋冬陈丽姗的脑海里只有卷帙浩繁的图纸,只有“0—7”8个奇妙数字。在那寂静的计算机房里,将全部爱倾注在这8个数字的海洋中。这不断重新排列组合的8个字符,通过计算机准确地测量出13颗卫星的运行轨迹。她编制的软件程序,其中有3部获部委级科技进步3等奖,1部辅助程序获得4等奖。
这些成绩来得容易吗?陈丽姗从来没想过为此而失去了什么,她只知道共产党员应该多吃苦、多牺牲、多奉献。
1984年我国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她日夜奋战。将快出生的孩子加在一起,她的体重还不足45公斤。卫星上了天,她用汗水换来的软件程序为国家节约了3万多元资金,获得科技进步3等奖。儿子慢慢长大,当计算机工程师的爸爸、妈妈总是忘了他的存在。月亮、星星都出来了,却不见妈妈回来。小家伙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在家门口哭够了,就在楼道里席地而睡。有一次,夫妻俩为了天上那颗卫星,却顾不得家里正在拉肚子的小宝宝,在机房加班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到家中。一进门,家里臭气烘烘,儿子拉得满地,已经躺在水泥地上睡着了。
那年,她连续奋战200多天,先后完成测量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和一颗资源勘探卫星的任务后,又赶上我国将要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关键时刻领导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她,半年的工作量,要她36天完成。她将孩子交给幼儿园全托,让丈夫通宵达旦当助手。炎热的中午,气温高达39摄氏度,别人都在午休,而她却汗如雨下,趴在办公桌上编程序。丈夫心疼地站在她的身后给她摇扇子。一部由上万条指令组成的计算机程序,保证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陈丽姗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抚养她的担子落在了祖母的肩上。为了供她上大学,90岁高龄的祖母步履艰难地走上街头摆货摊,一分一角地为她积攒学费。1978年,福州大学想把她这个本省籍唯一的党员毕业生留校,可是当她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选中后,她二话没说,便毅然踏上了征途。10年后,也是在执行发射卫星任务中,“祖母病危”的电报从福建飞来。为了解开程序难题,她没有能回到103岁高龄的祖母身边。几天后,老人家就离开了人世。
“方便面大王”,这是人们送给陈丽姗的一个雅号。她的爱都给了数字语言,就是不爱惜她自己。生活上一切从“减”,工作上却一“加”再“加”。
1990年为了编出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飞行轨道测量的软件程序,重病住院动手术的她,第3天就带着未愈合的伤口返回机房。医生警告她至少休息半个月,她却不知疲倦地在机房加班到深夜两点多,日复一日地紧张工作,直到发射任务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