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怜贫恤苦永流芳——《刘少奇的44天》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4
第8版(周末)
专栏:

怜贫恤苦永流芳
——《刘少奇的44天》拍摄散记
王明辉
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当时任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同志,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深入湖南农村调查研究,历时44天。在这些日子里,他目睹“共产风”给乡亲们带来的严重困难并及时解散“公共食堂”;他实事求是,推行“三自一包”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影片《刘少奇的44天》就是据此史实而创作的。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难拍的影片。笔者曾跟随摄制组沿着少奇同志的足迹“摸爬滚走”,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家乡人民的心愿
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之后,湖南人民,特别是刘少奇同志的家乡人民,迫切盼望早日把少奇同志的光辉形象搬上银幕。
影片筹拍期间,王光美同志几次会见剧组主创人员,并拿出少奇同志生前常穿的几件换洗衣服,赠给扮演刘少奇的郭法曾,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而感人的细节。
宁乡县代理县长周里冰同志,特意找到制片主任,把自己办公、家用两个电话号码告诉他,并说:“你们拍摄有何困难,可随时拨电话。”影片在花明楼开拍不几天,县党政军领导十余人,带着防暑降温饮料,冒酷暑驱车数十里来慰问大家。
一位家住青木乡的名叫陈希能的老农,获知拍反映刘少奇的电影,十分兴奋,他送给导演张今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怜贫恤苦”永流芳。乡人一向知恩图报。“刘主席”走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会竞相邀请他(郭法曾)合照留影,以示表达他们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剧组拍摄遇到困难,总会得到当地村民的相助与支持。在双峰县白杨大屋堂厅置造“万头猪圈”时,开始有些人不乐意:“堂屋是我们大家祭祀祖先,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岂可作为猪圈使用?”后得知是拍电影需要,才表示热情支持;在宁乡蒋孟良家拍“刘少奇看望姐姐”一场戏,需要一副棺材作道具,这种不祥之物摆在客厅,谁也不会高兴,哪知蒋孟良老两口却欣然应允,他们说:那年刘主席来看他姐姐时,也来过我们家,他知道吃“公共食堂”饿肚皮,就把它拆散了。如今我们过上好日子,怎会忘记他的恩呢!
新颜复旧貌
时间倒流到31年前,我国农村正经历着一段十分艰难的岁月。由于工作失误与“头脑发热”,致使“共产风”、“浮夸风”急剧蔓延,“一头虚报产量,一头又搞公共食堂”,农民生活十分困难。
田头地边,不准私种豆;房前屋后不准私植树;山土流失,森林被毁;看不到农家鸡飞犬走。三十一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旧貌换新颜。同是当年那块山,同是当年那丘田,皆是郁郁葱葱,林茂禾肥;农家院墙内外,无不绿树成荫,鸡鸭成群。……而影片拍摄,要求既有历史真实感,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此,外景点必须选在比较偏僻的山乡。尽管如此,有的道具要作旧,有的场景要破坏,有的树叶要剪去,有的青草要使用催化剂使它枯萎……甚至,为使一只鸡鸭不窜入画面,工作人员都要流落许多汗水。
高温作业更辛苦
影片拍摄时,正值盛夏时节,湖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一个多月每日37℃至42℃的高温,要把骄阳似火下的景物,拍成春寒料峭的冷调,这不只是利用摄影与照明曝光问题,它还必须利用早晚或浮云遮日的短暂时刻来拍摄,才能达到冷调的效果。
为此摄制组每日在凌晨三四点起床,驱车几十华里抵达拍摄地,工作到下午七八点钟收工,终日汗流浃背。尤其演员同志,更是辛苦,别人可以穿背心、短裤、留短发工作,而他们却要穿棉衣戴“头套”上场。郭法曾、邵晓薇(饰余满贞)、刘袖杰(饰王光美)他们的脸部、颈部因皮肤感染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块块红斑,加之汗水浸扰,奇痒难当,但为响应剧组号召,将新片向党的“十四大”代表献映,硬是坚持把戏拍完。
(附图片)
上图为《刘少奇的44天》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