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民族文化的盛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4
第8版(周末)
专栏:

民族文化的盛会
碧森
金秋十月,北京多了一个好去处——在国贸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各种文化节、展览会如今不少,而这届文化博览会,有其独到之处而令人瞩目。
“民族之花”争奇斗艳
我国56个民族女青年的170名佼佼者,被冠以“金花”、“银花”、“宝石花”,云集北京,展示各自的美,前所未有。他们以各异的体态、气质、歌舞、服饰体现出了本民族文化独特的美。羌族姑娘魏小青,原计划提前回家,县委书记在屏幕上看到她演出的镜头后,打电话来让她坚持到最后,使她意识到自己是代表一个民族来展演。独龙族居住在偏远的云南怒江独龙山区,她的女儿董桂花也带着自己裁剪的民族服装来到北京。锡伯族大学生雪英打消了学校怕影响学业的顾虑,回家乡报名参选,终于如愿。更有意思的是塔塔尔族、傈僳族、彝族有三对“姐妹花”。彝族姑娘瞿腊佳原想自己已是昆明市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不必再参赛了,但家乡将她和她的姐姐一并推选上。她来后,觉得这跟以往的比赛不同,代表本民族,一定要取胜,出色地表现本民族风格之美。果然,她荣获“金花”。怀着同样的心情,来自工厂、农村、学校、服务等行业的姑娘,也一样刻苦排练,精心塑造自己民族的形象。
“歌王歌后”再争高低
“歌王歌后”比赛也出新招,参赛者必须是省级以上比赛的获奖者。这不仅是对歌唱水平的检验,也是对歌手自信心的考验。万一临场发挥不好名次不佳多难堪?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歌唱演员孙毅就犹豫过,直到最后一天才报了名。他以深厚的美声功底,演唱民族歌曲,终获民族组的“歌王”称号。获民族组“歌后”的韩延文,接到通知时正准备随文化部组织的艺术团赴台湾演出,在台湾打电话请人报的名,回来刚过两天即参赛。她与孙毅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排的《将军情》中的男女主角,扮演徐海东大将夫妇,双双获这次比赛最高奖。美声组获奖的两名选手,更是身手不凡,“歌后”孙秀苇来自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今年6月她在维也纳第32届威尔递国际声乐比赛获第二名;中央歌剧院的袁晨野,得过旧金山太平洋之星奖。满族歌手爱新觉罗·启迪和哈尔滨朝鲜族文化馆的崔京浩,分获通俗组的“歌后”、“歌王”,也表现不俗。
民间美术蔚为大观
走进“民间美术大观、民间珍藏大观”的展厅,仿佛走进了田野,走向了远古。新创作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作品,继承民间艺术的传统,糅进新的手法,表现当代生活,令人赞叹。例如同是木玩具,获一等奖的四川一组木玩具表现了锄地、打铁、舂米、拉锯等传统农家生活情景,但手法不乏创新;天津沙英奎制作的多面金字塔插拼、多面体开发智力象形工艺,则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似乎更喜欢在凝聚着古老民俗文化的收藏品前流连。那些香包、神像、祭品、傩面具等人们已不多见。在西藏生活了几十年的叶星生送展的藏区收藏品,把过去神秘、苍朴的西藏推到了人们面前。应当说,这届文化博览会,为展示民族风采,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