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奉献在甘巴拉——记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奉献在甘巴拉
——记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詹本发 刘 伟
在西藏中部,横亘着冈底斯山脉,这条巨大的山脉有两座著名的高山,西边的岗仁波齐因其是西藏最大的“神山”而闻名四方,东边的甘巴拉则是以其山巅建有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而著名。
我们乘车沿雅鲁藏布江西行,远远看见山上巨大的雷达圆型天线,因外壳是白色的防风罩,羊卓雍湖畔的藏族老乡牧鞭遥指说:甘巴拉山上有颗银色的太阳!
上到甘巴拉,我们第一感受是头痛胸闷,一步三喘。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算得上是“生命禁区”。雷达连指导员陶宏介绍说,在此荒寂的山上,雷达站建成27年了。甘巴拉,记录了一茬茬雷达兵的生活经历。
故事一:农历除夕,春节文艺晚会高潮迭起,当无数个家庭欢聚在电视机前的时候,远在西藏高原,一阵狂风揭走了甘巴拉雷达站的铁皮屋顶。那天晚上,甘巴拉的官兵们在山顶上,在寒风中,裹着大衣,数着天上的星星,迎来了1991年春节。
故事二:今年初,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来到甘巴拉山上。他问战士:“有什么困难?”战士说:“没有。”他又问:“有什么要求?”战士们摇摇头。这时一个战士小声问:“能不能补发几顶军帽?”将军发现,周围的战士都没戴军帽。原来山上每年有9个月要刮8级以上大风,稍不注意军帽就被刮下山去。将军连声说:“补发,一定补发!”
我们坐在一间挂满锦旗奖状的房间里,和战士“侃大山”。窗外是飕飕的寒风,想起3天前我们在成都还穿短衣短裤,现在在甘巴拉穿两件毛衣还觉冷,恍然如隔世。
晏德忠(中尉、四川人):我从武汉雷达学院毕业,1988年自愿进藏。在这以前我在福建当雷达兵,从海拔4米的地方一下开到5300多米。甘巴拉留给我的纪念就在额上,一边一块疤。两块疤都是抢修雷达天线时留下的。
王国全(上等兵、云南人):刚上山时,别的不怕,就怕高山反应,头痛、胸闷。当兵3年,在甘巴拉就呆了两年多。去年我回老家探亲,一天晚上看到电视里正好播甘巴拉战士升国旗的镜头,心头一热,顿时觉得在甘巴拉付出的一切都很有价值。
李刚(列兵、河北人):“苦是苦,我不来,总得有人来,当兵的就得服从命令。”
夏洪军(少尉、四川人):山上最苦的时候是缺水,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家信,没收到信的也会凑过来“过干瘾。”
高耸入云的甘巴拉山像一座无字碑,默默记下了雷达兵的奉献。
自建站以来,甘巴拉雷达站安全引导各种航班机20余万架次,雷达正常运转20多万小时,雷达情报率达98%以上,荣立过集体三等功,先后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空军首长的嘉勉,10余人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典型。
在甘巴拉,先后有4名官兵献出生命。在山上服役10年的蔡新华,突发的高原病夺去他的生命。长眠时,他连已出生一个多月的儿子都未能看上一眼。
新兵许正兵的生命也永远留在了甘巴拉。这位来自历史名城遵义的战士,是连队很受欢迎的吉它手,人称“百灵鸟”。在新兵集训时,他听说西藏有个条件最苦、环境最恶劣的甘巴拉雷达站,于是就写了几次申请书,坚决要求上甘巴拉。当他如愿以偿来到甘巴拉,头晕,呕吐,心跳每分钟达120多次,第三天就躺倒了。总值班员要他跟送水车下山,他抓着床沿说:“坚持几天就能适应,再呆两天吧。”没过几天,许正兵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