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拍卖”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拍卖”史话
“拍卖”在我国始于清代,它是从国外传来的舶来品。清道光年间在上海已出现了由洋人主持的拍卖活动,他们在街头巷尾贴上“拍卖招帖”,至期插标门首,聚买客,一人高立,持物叫卖,不售则更易一物。价既相当,即拍掌以应。拍后,长短两无所悔,不能更易,故名“拍卖”。那时的拍卖,有慈善性质的捐钱拍卖,亦有类似中国摇会性质的互助拍卖。
清代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拍卖”,民国年间被我国江、浙、沪一带的旧货铺广为采用,他们在大量推销多种旧衣旧物时,模仿清代洋人在中国拍卖杂物的格局,在店门前放上一张高凳,然后让能说会道的伙计站在高凳之上手擎衣物进行拍卖,所不同的是伙计们不仅仅喊价,而且拉着长腔长调,又说又唱地介绍衣物,一件质量不高的旧衣服,在他们嘴里可以夸耀得比新衣服还好,一些乡下农民,城市平民常因此上当受骗。
解放以来,拍卖在赈灾救济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拍卖已成为商品流通形式的补充,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
(10月13日《江苏经济报》张镛文 张勇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