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水涨才能船高——青岛汽车配件六厂的发展轨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6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涨才能船高
——青岛汽车配件六厂的发展轨迹
  凌志军 徐磊
青岛汽车配件六厂,一家只有400多人的集体小企业,却可以说是全国汽车行业生产制动软管的“小型巨人”。国内不少一流汽车,都有他们厂的配套产品。1990年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只有15%,到1991年已上升至23%,而今这个数字已达到30%。这个厂还成为国内唯一大宗出口制动软管和异型软管的厂家。到今年7月底,企业已实现利税200万元。在全国200多家同类企业中名列前茅。
这个小企业的产值、利税堪与同行业中的一个有着1300人的军工企业相并肩。他们何以赢得优势?
就在1984年时,这家企业人员中文盲还占着2/3的比例;而全厂的科技人员,也仅有几名助理工程师,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却很少有人能够驾驭它。企业的领导者们深切地感悟到,人才是企业走向科技进步的关键。
这样一个区办小厂,怎样才能引来人才呢?厂长魏增祥说:“不仅要用诚心引得‘凤凰’来,而且还要给‘凤凰’创造展示风采的环境。”
1989年9月,中汽公司向他们厂提供了一个线索:在吉林省大安市的一个县属企业里,有一位叫韩同登的胶管专家。在国内汽车配件行业中,他有“东北人参”的美誉。可在当时,老韩却干着橡胶厂的厂长,干非所长,这颗“人参”并未发挥应有的效力。
魏增祥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可寻找老韩的事情并不简单,原单位和当地主管部门硬是将韩总卡住不放。
1990年12月,老魏一行再次踏上了求才的旅程。他们的一番热诚,给老韩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可仍没有打动当地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的心。市里的一位领导甚至还以政纪作担保,责令有关部门确保当事人户口和各类人事材料的“安全”。为了事业,老韩不得不放弃户口和各种人事关系,毅然携家来到青岛。
汽配六厂的领导和员工们都主动站出来为他分忧。李兆信副厂长将自己的住房让给了韩工,自己搬进小的住房里去。很多职工从家里拿来煤票和粮票,帮助他家4口人买粮购煤……
这是怎样一股力量啊!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韩工先后解决了胶管生产中的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企业登上一层楼。令人喜忧参半的是,“东北人参”虽然已从1990年底开始迁移,而他“正式落户”却是在今年5月间,人事关系的调动手续至今尚没有着落。
这只不过是企业在招聘人才中的一段“插曲”。几年来企业历尽艰辛,先后从国内招聘了包括3位高级工程师在内的科技人员22名。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企业走向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企业如船,人才似水,水涨才能船高。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有了雄厚技术力量,企业的科技进步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1990年3月间,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将这家企业列入“八五”期间生产汽车配件的“小型巨人”规划,同时被国家计委列入轿车异型软管、制动软管“八五”技术引进改造的重点项目。如今,企业已从生产单一的气压制动软管,发展到三大类10个系列210个品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