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看罢“巨塑”看“微雕”——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6
第2版(经济)
专栏: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看罢“巨塑”看“微雕”
——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散记
新华社记者 马义
辽河入海处,夹出一块三角地带,因辽河油田和世界第一大苇田而闻名的盘锦市,就处在这片三角洲的中心。作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盘锦市这几年创造了全国瞩目的两大杰作:一是被誉为“巨塑”的拦海造田工程;一是被称为“微雕”的农家庭院综合利用。
  一
 沧海变桑田,靠大自然的力量,需千年万年。而盘锦人筑起拦海大堤,逼退狂妄的潮水,让荒芜的海底世界变成稻地苇田的希望,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这一人工创造的奇迹就展现在大洼县的小三角洲。一道26.5公里长、高出海平面2米的大堤,硬是把海水逼退数十里,使47.3万亩昔日荒芜的海滩有了变成万顷良田的保障。方汉隆主任回忆说,这是1989年盘锦拉开综合开发帷幕时,打的一场攻坚仗。数九寒天,千军万马在无人烟、无道路、无淡水的荒滩上日夜苦干,动用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仅用了50天,就筑起大堤,令海潮在人们脚下低头。
深秋时节,记者在这个3年前筑就的大堤上远眺:那一边海水依然共长天一色,这一边却已是碧苇与金稻同辉了。在这片饱浸海水的昔日海滩上,如今建起了纵横交错的排水防潮水利工程;茂盛的芦苇在阳光下托起白花,为号称世界第一的大苇田又增添一股后续力量。更可喜的是,科技的神威打破了关于这些荒滩无法在短期内产出稻米的预言,辽宁省盐碱地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稻种,显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由于有了大堤的庇护和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小三角洲地带已开荒种稻2.1万亩,昔日的海滩已变作今日的桑田。
山东来的农民徐田吉就在这块历经沧桑的土地上耕耘着。这位朴实的山东汉子在自家的稻田边告诉记者,他几年前从山东迁至盘锦,一直靠打零工过活,这片荒滩开发后,他承包20亩地,今年已开成稻田。稻田内渠通路顺,设施齐备,再加上科技人员指导,他家的水稻亩产至少可以达到500公斤。这片昔日的荒滩,已成了他一家4口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当然,这种幸事也并非偏爱他家,目前已有85位拓荒者在这块退海之地建起了一座新村。
看拦海造田,其宏大的气势展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神力。从大堤上下来,走进农家庭院,看一看盘锦人的另一项杰作,更能感受到人类在利用自然中所显露出的机智和聪明。二
倘若把那些气势磅礴的工程比作巨型雕塑,而把农家庭院的开发比作微雕,这潜力无穷的庭院综合开发,更有特色,更耐品味。
走进大洼县清水农场王京平家的院子,乍看与普通农家无大差别,其实却藏着不小的学问。学问在塑料大棚。棚内,一侧是蔬菜温室,另一侧是厕所、猪舍,猪舍下是沼气池。人畜粪尿在池内生发沼气和积造优质农家肥,用于照明做饭省电省煤,施于蔬菜无污染、无病害。猪舍与温室有气孔相通,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传入猪舍,猪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供给菜,可谓各取所需,这一空气互换的发明,令专家们不禁叫绝。把这一套良性循环的体系罩于塑料薄膜之中,沼气在冬季可以照样生发,猪和菜在冬季不误生长。这就是所谓“北方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妙处。
若是3年前来盘锦,也许只有王京平家的庭院一枝独秀,如今却是百花争艳了。全市生态农业模式户已达4000多户,还形成了“生态村”、“生态街”。
盘锦人这样认为:如果把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视为“温饱工程”,庭院生态模式的建设则可称为“小康项目”。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走上了一条竞争、优质、高效的捷径。养猪、种菜,效益都成倍提高,加之节省各种能源,每户在过去闲置的庭院获取的利益,少则四五千元,多则近万元。
这种农家庭院的立体开发模式所具有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经济,其产生的环境、社会效益也相当可观。它带来的不仅是农家的富裕,还创造了农家的新文明。
农业部和兄弟省市来辽河三角洲考察的专家们,对盘锦市的开发经验都给予充分肯定。辽宁省则把盘锦的农业综合开发确立为辽河平原综合开发的“龙头”。
辽河两岸的人民,正在辽沈大地上创下更多的盘锦式的“巨塑”和“微雕”!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