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藏北高原能源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8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藏北高原能源村
本报记者 贺广华
54岁的扎西才嘉格外偏爱阳光与大风。艳阳高照时,他会情不自禁地绽开孩子般的笑脸;而大风掠过草原时,他更是神采飞扬!
是因为日子过得红火么?这是不必问的。像他这样拥有两台大卡车、黑白电视机、收录机以及时新考究藏式家具的藏北高原牧人之家,已够得上“殷实”二字。
但这还不是扎西才嘉偏爱阳光、大风的真正缘由。在记者参观他家院子后边的风能发电机时,他一语道破天机:“这玩意儿才是我家的宝贝。自从有了它,日子过得就像拌了蜜的糌粑那样有滋有味。”
也不仅是扎西才嘉才拥有这份骄傲。那曲县德吉乡11村40余户人家哪家没有风能或太阳能发电机呢?!村里人对阳光与大风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做佛事祷告时总不免要说一句:“让阳光更艳风更大些吧!”
其实,这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的广袤草原,最富有的也就是这两种资源了。一年难得有几天阴雨,也很少无风的日子。据那曲地区科委测算,年有效风速达3717小时,年日照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同样是这片土地,同样是千年依旧的烈日与大风,10年前这里人的观念截然不同。那时,人们除了会利用太阳晒牛粪,把衣服挂在门前让风吹干外,再也想象不出阳光大风还会有别的什么好处与价值。住在村敬老院享清福的雍措老阿妈告诉记者:“1984年,上面来人免费安装风机和太阳能机时,村里不少人家还不情愿呢。现在要是哪家机子出了毛病,就像人生了病找医生似的,忙着去镇里请技术人员前来维修。”
11村作为藏北高原首批12个风能和太阳能示范村之一,早已遐迩闻名。那房前院后一组组闪亮晶莹的太阳能蓄电板,那像白杨树高高伫立云天、迎风飞转的一台台风能发电机,不仅构成了这个村与邻村唯一不同的景致,也照亮了村民渴望治穷致富的希望之路。
脑子灵活的洛桑是村里的文化人。5年前日子过得还挺紧巴的他,咬牙买了一部黑白电视机,为此还受了“内当家”的一顿训斥。没想到电视上一则商品信息,诱使他走上了经商之路,仅几年光景家里就换了新房,添置了不少高档家什。回首往事,洛桑不无感慨地说:“从前我们牧人家以存栏牛羊数量多少论贫富,舍不得卖也舍不得吃,日子过得好清苦;如今不仅乐意赶着牛羊上城里贩卖,还懂得了搞深加工赚大钱。”
也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村里几乎每家都拥有自行车,还有9户人家买了大卡车,进城购物办事已不必驮牦牛骑马;手表的普及,更使村里人有了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年轻人结婚,电视机与收录机是必不可少的;而老年人则更乐于把钱存在城里的银行里。
可是,生活的显著改善,现代文明的引入,也给村里人带来了新的烦恼与渴求。比如说不少人家想把老式的黑白电视机换成大彩电,但眼下100瓦的风机和太阳能机功率毕竟太小,彩电无法使用,也影响生产。
虽说如此,11村的牧民大多还是心满意足的。政府数万元的无偿投入,使该村每户人家一年可节省酥油约35公斤,按近年来当地酥油每公斤20元计算,就是700元钱哪!难怪村里人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是党和政府给我们西藏牧民带来了光明,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