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农民是我们的“上帝”——湘潭县泉塘子农技站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30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

  农民是我们的“上帝”
——湘潭县泉塘子农技站见闻
  新华社记者龙行才 于磊焰
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农技站深受农民欢迎,并成为“全国先进区乡农技站”,奥秘在于这个站扎扎实实地服务农民,把农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正如全国劳动模范、乡农技站站长李罗斌所言:“农民是我们的‘上帝’”。
李罗斌提出这个口号始于1981年。那时刚从“大呼隆”到单家独户种庄稼,一大部分农民不会种田。他们渴盼农技服务,但又交不起钱。为此,李罗斌和另外两位技术员应农民的要求,承包了1800多亩稻田的病虫防治,只收取少量服务费。为了让“上帝”满意,他们起早贪黑,查病况、测虫情,冒着酷暑下田打药。到秋后结算,他们承包田粮食增了产,农民每亩还节约了40%的植保费用。
后来要求承包服务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承包植保的稻田面积1983年扩大到全乡所有稻田;服务范围逐渐由植保承包扩展到水稻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
搞服务不收钱,不可能长久;但钱收多了,农民反感,也与农技站本身的服务职能不相符。泉塘子农技站的选择是兴办经济实体,“养鸡下蛋”。他们利用前些年承包服务所得报酬做本钱,先后于1986年和1989年投资办起了氯化锌厂、特种粘胶厂和渔场,3个企业每年为农技站增加纯利20万元以上。现在这个农技站已有了1260平方米的办公楼,有了7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还有了车子和仓库,人员也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64人。
有了钱,技术推广如虎添翼。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各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进村入户推广到田里院内。
这个农技站既注重从大局着眼维护农民利益,也注意从小处着手为农民提供便利。经销肥料、农药时,收据上印有施肥、用药时间、份量及注意事项等,农民们称赞买回了生产资料同时买回了技术。在销售肥料、农药前,他们都得先问清田间禾苗长势情况及病虫危害情形,然后该卖多少才卖多少,实行拆零供应,从不超量卖出,目的是不让农民花冤枉钱。到了农忙时节,他们实行全天候24小时营业,还派人将种芽、肥料等送进农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