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改变单纯依赖天然草场放牧方式阿勒泰发展高效畜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1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变单纯依赖天然草场放牧方式
阿勒泰发展高效畜牧业
本报讯 记者黄彩忠报道:家有8口、两个劳力的牧民阿曼沙衣,自1989年结束四季游牧的生活以来,饲养的牲畜由15头增加到59头,人均收入由700元增加到1400元。类似这样的典型正吸引着新疆阿勒泰地区广大牧民。目前,该地区已有41%的牧民像阿曼沙衣那样按照“夏季游牧,冬春定居”的模式从事高效牧业生产。截至去年底,全地区牲畜商品率达30.6%,总产肉量35064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6个百分点和70%以上。
记者前不久来到阿曼沙衣定居的福海县克科阿尕什乡也斯胡木村,参观了他家里外两间的新居。房间里摆着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门口有压水井,3只奶牛正在暖圈外挤奶,饲草棚里堆着一大堆准备留作冬用的干苜蓿。主人对记者说,他家有饲草基地150亩,还种了小麦、玉米20亩,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去年已达人均1400元,而“乡里至今仍在四季游牧的牧民,养的牲畜都过不好冬春的饥寒关,去年人均才收入579元”。
新疆畜牧厅的专家告诉记者,冬春草场严重不足,确实是限制阿勒泰地区以至整个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阿勒泰的夏季草场(5至10月)牧草茂盛且营养丰富,可载畜4000万头,冬季草场(头年11月至第二年4月)牧草干枯,营养价值大幅度下降,载畜能力只为夏季草场的60%。目前,多数牧民仍沿袭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终年野外放牧,牲畜长期处于“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仅以福海县为例,1976年冬春死亡成畜9万多头,损失率达39%,1987年冬春虽经多方大力抗灾保畜,仍死亡成畜1.1万头,损失率达5.2%。冬春幸存下来的牲畜往往是“有头数,没斤两”,掉膘20%左右。
从80年代末开始,阿勒泰地区以二牧场等单位为试点,着手探索一条在冬春季实行舍饲、半舍饲的路子,改变单纯依赖天然草场放牧的传统饲养方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综合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保证了人畜过冬安全;二、保证牲畜过冬增重。冬春季舍养125天,牲畜平均每只可增重7公斤左右;三、有利于组织冬春羔生产,增加羔羊个体重量;四、一些实用科技如长草短喂、氨化饲料等便于推广应用。地区二牧场提供的试验报告表明,冬春季舍饲牲畜比自然放牧平均每只增加纯收入27元。福海县1988年冬春大雪低温,县里于第二年把遭灾最严重的也斯胡木村作为试点,选择类似阿曼沙衣那样的只剩几头、十几头牲畜的贫困户15家、95口人,国家贷款30万元帮助他们定居发展高效牧业,做到定居点有水、有电、有住房、有暖圈、有草料基地,结果当年脱贫致富,去年人均收入7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