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珍贵的史料 精辟的论断——介绍《陆定一文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1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珍贵的史料 精辟的论断
——介绍《陆定一文集》
陈清泉
《陆定一文集》出版了。这部文集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达65年之久(1926—1990年),几乎贯穿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它既有珍贵的革命史料,又有许多精辟的论断,是党史和某些专门问题研究的重要读物。
1925年,陆定一同志还是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学生的时候,就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中,他是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当时发表了许多文章,声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介绍马列主义,对青年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大革命失败后,他奉命参加广州起义,到达香港时,起义已经失败,广东省委在香港举行扩大会议,检讨失败的原因,他参加了这次会议,又访问了周文雍等同志,因而详细了解了起义的全过程和它的经验教训,在1927年12月写出了《向共青团中央报告广州暴动的经过及广州共产青年团在暴动中的工作》,这是有关广州起义的宝贵史料。后来他由香港到海陆丰参加农民运动,虽然只有两个来月,但经常和彭湃、杨殷等领导人在一起,又亲自组织青年参加武装斗争。《回忆海陆丰的斗争》,是反映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第一手材料。1927年后,在革命的低潮中,党内思想混乱。有人写文章鼓吹中国革命只能由占人口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领导,否定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陆定一参加过八七会议,亲历这次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1928年他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这一长篇理论文章,指出民权革命是中国今日之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与农民结成联盟,必将取得民权革命的胜利,并将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篇文章有力地宣传了当时党的正确路线。
《共产国际第十次全体会议总结》,是1929年秋陆定一在莫斯科写的。当时他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奉团长瞿秋白之命参加这次会议,会后向中央写了这个报告。这次会议反映了苏共内部斯大林与布哈林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世界革命的“第三时期”已经到来,许多国家出现“直接革命形势”。会议还直接撤换和提拔了一批各国党的领导人,反映了共产国际的“左”的倾向。这篇文章是研究国际共运和中共党史的重要史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担任八路军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这时他写了许多部队政治工作和宣传抗战的文章。1942年,他在延安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报纸受王明路线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教条主义还比较明显。一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受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的影响,过分强调趣味性,报道失实时有发生。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与关怀下,《解放日报》进行改版,提倡“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端正了编辑方针。《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反映了这次改版的情况,它为无产阶级办报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了教育年轻的采编人员,陆定一写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本身,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立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抗日战争胜利后,陆定一作为中共代表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作出了有利和平建国的决议,但它墨迹未干,即被蒋介石撕毁。1946年6月,他回到延安,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政协经过的报告》,对政协会议斗争的焦点和国共双方的态度,作了扼要的论述,这是一篇有价值的史料。这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有人不赞同我们反击蒋介石的进攻,担心美国干涉,引起世界大战。陆定一写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阐述美苏之间存在着一条中间地带,而且美国和英法之间,美国统治者和人民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美国统治者没有争取到中间地带以前,不会贸然发动世界大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授意他写的。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尽管美国支持蒋介石,但不敢直接出兵干预,中国终于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国以后,陆定一主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文集收入他的报告、讲话、文章,大都反映当时党的方针政策。比如1954年5月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所作《关于报纸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的详细说明,内容涉及新闻理论、编辑方针、出版发行、培训干部等等,报纸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谈得很具体,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仍有指导作用。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关于“双百”方针的问题。50年代初,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决了艺术发展的问题。科学的问题如何解决,陆定一经常为此而焦思。有一次,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专家们有意见分歧,要中宣部作结论。陆定一认为这种科学问题应由专家讨论,由地下发掘的资料来解决,不宜由中宣部拍板。他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同意这个意见,并且说:这样的问题都找中宣部,请马克思当部长,恩格斯当副部长,再请列宁也当副部长,也解决不了。陆定一主张,学术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应该用戴政治帽子和哲学帽子的办法,打倒一个学派,抬高一个学派。1956年4月27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即要开展自由讨论。不久毛主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党的“双百”方针。在“双百”方针提出30周年时,他又写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叙述当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一些情况。上述三个发言、报告和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精神和时代意义。
十年动乱,陆定一身系缧绁近13年,重获自由时,已入耄耄之年,他仍笔耕不息,经常思考党在革命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都有由幼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发展过程。革命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因为它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建设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它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生产力迅速发展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一文中,他精辟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茗边老话》为总题目,写了八篇文章,联系党几十年的奋斗历程,谈了他对这个“决定”的看法。他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推广中,不是靠剑拔弩张、其势汹汹的斗争来推广,而是以事实、以耐心教育的方法使干部群众认识它的好处,自觉地来贯彻执行。对此他非常赞赏。
文集一个特色是,一篇9000多字的《自序》,对党六七十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夹叙夹议,一气呵成,颇能引人入胜。曾被誉为“最简练的党史”。陆定一回顾反对王明路线为什么那么困难时说:因为一、他们有共产国际的米夫作为靠山,而在当时中国党对共产国际有迷信,以为共产国际的任何决定都是正确的,共产国际相信王明宗派,那么王明宗派也一定是正确的。二、他们言必称马列,在马列主义词句掩护下干错误的事情,当时中国党还没有这样的理论水平,不能分别马列主义的词句中哪些是适合中国情况的,所以就受到他们的欺蒙。三、他们亦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主张土地革命的,所以就很难看出有什么路线分歧。这种论断是非常精辟的。陆定一与瞿秋白关系密切,对他很敬佩。他认为瞿秋白写《多余的话》,不是情绪消沉,而是有内疚,因为他当了党的领导人,但没有把王明路线反掉,对不起党和人民。这种见解与众不同。他对毛泽东非常敬仰。《自序》中说:“毛泽东同志比瞿秋白同志强在什么地方呢?论读书,读马列主义的书,他们都读得很多。论实践,毛泽东同志自始至终在军队里,在苏区里,亲身经历胜利与失败,深深了解军情与民情,这是瞿秋白同志不能相比的。《左传》里有一段赞晋文公的话:“‘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种评论非常中肯,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