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推进农机工作发展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3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大家谈

推进农机工作发展农业生产
本报5月5日第五版发表的《农机事业面临的挑战》和6月27日发表的《农机服务体系中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汇报,反映了我国农机化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保证我国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记者最近在北京、湖北、江苏先后采访了农机行业和地方党政部门的负责同志。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
宋树友(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司长):90年代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机械化在这一时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农机管理部门必须组织好机械化农业生产,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抢农时、抗灾害、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农业要走向现代化,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是农机技术措施与农艺技术措施趋于紧密。因此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的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要改变,品种不适应的也要在品种及其性能上下功夫。农机管理人员既要懂农机,也要懂农艺。
从中央到地方都应重视
曹 雄(江苏省农机局局长):1983年,国务院农机部撤消后,农机被分成三大块,生产归机电口,供销归物资口,管理归农口。我省的农机局挂靠在水利厅,地、县级政府基本上都是水利局副局长兼管农机工作。这不适应农机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理顺农机管理体制,提高农机管理部门的地位;农机管理工作要向服务型方向发展,依靠经济手段,搞好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经济规律来管理农机化工作。
王光泰(中共湖北洪湖市委副书记):地方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要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措施得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针对农机部门管理手段缺乏,我市采取物资对口分配政策,将农用柴油分配管理权交给农机部门,促使农机务农;农用维修钢材分配权也交给农机部门,以加强维修网点建设,提高机械完好率。
张存练(湖北宜昌拖拉机厂厂长):农机企业现在生存困难。70年代,每生产一台拖拉机,财政补贴250元,原材料也是直接拨给。到了80年代,这些倾斜政策全部收回,供应的平价原材料也越来越少。成本提高了,可拖拉机售价却始终上不去。既然要支农,国家就应该采取坚决措施,把农机推向广阔的市场,让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孟繁琪(农业部农机研究所研究员):江苏南部农业是水旱兼作、稻麦两熟,因此对适用的稻麦收割机需求强烈。日本产的“洋马”联合收割机虽然很适用,但价格太贵;无锡市生产了一种收割机,尽管技术性能不如日本产的,农民仍然很欢迎,可因这种收割机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批量生产。农民戏称我们是“卫星能上天,农机却下不了田。”
李林雄(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友联村):一些农户因为担心油源解决不了,买高价油又承担不起,加上买农机后又要办这个证、交那个费,受不了折腾,因而轻易不敢买农机。
王邦吉(湖北省农机公司总经理):农机供应部门应为农民服好务。近几年,一些集体、个体农机供应单位经营思想不端正,只讲经济效益,进货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干脆以残次品坑农害农。有关部门应对农机供应部门严格审查,进行清理整顿,有劣迹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要严肃处理。
陈俊藩(江苏吴县水利局副局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尤其是田间监理,必须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前几年,江苏一些地方曾发生过农民开动拖拉机后不知如何停,便往草堆上撞的事;如今,脱粒机脱粒时操作者的手被打伤;拖拉机作业时将机手轧死的事仍时有发生。要加强农机手的培训,搞好安全监理工作。
本报记者 朱思雄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