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工地上的“活邮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1-16
第6版()
专栏:新人新事

工地上的“活邮亭”
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风天雪地的严冬,或是大雨滂沱的日子,山西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的工地上,有一个年轻的邮递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匆匆地到来。他来得那样准时,在每座工人宿舍的门口,工友们总可以按时等到他。他一到来,大批温暖的信、包裹和新的书报就从他的邮件袋里拿出来,送到工友们的手上;又从工友们手上,他带走了一封封给家属汇款的信……
青年团员张道中奔走在这宽阔的工地上已经一年多了。当他瞧着正在修筑的厂房一天天改变着面貌,想到全国各处都将要盖起同样的大工厂时,他是多么神往于祖国未来的年代呵!……他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寄托在这个正在修筑的工厂上,恨不得它的汽笛早一天呜呜地叫起来。于是,从建厂开始,他就自动要求负责这个工地的邮递工作,以自己的力量为基本建设工地的职工服务。
张道中所奔走的那个工地在离开县城六、七里路外偏僻的农村里,职工们多半来自上海。在紧张的劳动和学习以外,他们常常思念着远在几千里外的家,也盼望着新鲜的精神食粮。张道中深深理解到职工们的心情,他热烈地要求自己发挥高度的业务效能来满足职工的需要,让他们安心地把工厂加速修建好。
在工厂、工地,邮递员一般只把邮件交给管收发的人。这些邮件放在一个架子上,常常因为风吹雨打就毁坏、遗失了。很多工人都体验过只见信皮不见信纸的失望和痛苦。张道中为了把信件送给每个人,用过很多心思。他每天要投收四、五百封邮件和九百多份报刊,在这样宽广而分散的工地上,怎样使得它不迟误而又不发生差错呢?他细心地研究了投递的路线,按着缩短距离和避免重复的原则,做了一套卡片。在出发前,他按卡片分拣信件和报纸,然后按次序放进信袋;再用卡片把各单位的邮件隔开,这样就可以避免投递错误和浪费时间。如果遇到一个单位邮件多了,他就在给下一个单位送信时有计划地缩短时间。所以他虽没有表,仍能在一定的时间到达一定的地方。本来,邮递员的职务里并没有办理汇款这一项,但张道中听说,工友们发薪后想把钱汇给家属,因工作忙,没时间进城,往往几次都汇不出去。于是他就兼办起汇款和包裹来,而且每次都负责地把收据送还给寄件人。为了这件事,工友们都非常感激和信任他。
工作虽然紧张、繁忙,张道中却总是那样耐心地帮助人。每当他走过一个地方,常有工人这样喊他:“老张,我想汇笔款,只是信没写好,今天什么时候可给我带去?”他总是快乐地回答:你写吧!我一定在什么时候来取!果然,时间一到,人也来了,在几千职工的面前,他从来没有遗忘或失信过一次。他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打动了工友们的心。工人和他之间的阶级友情很快地生长起来。所以,当工友不断增加,他手上的邮件、报刊和汇款一天比一天多,靠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便有了群众的帮助。他提议各工地自制木头的小信箱来代替邮箱,很快获得了赞同;他委托各单位的勤杂人员和会计代售邮票、订阅报刊、办理汇款和保价信时,他们都乐意协助。炊事员梅金富甚至自动多买些邮票、刊物,对张道中说:“这样可节省你的时间,也便利了我们工人寄信、买书。”这样,张道中售出的邮票在去年第三季度里就达到了一千余万元,报纸发行量在十月份就比一月份增加了五倍,刊物发行量竟增加了十八倍。
现在,张道中的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成为工地职工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行为大大地鼓舞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在去年九月间,他得到了十个单位建筑职工代表赠送的光荣锦旗,被数千职工爱戴地称为“最可爱的人”,把他比喻为“活邮亭”。
武焕文
(原载中国青年报)
(附图片)
邮递员张道中每天骑着自行车准时来到每座工人宿舍的门口。
劳 丁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