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阅读
  • 0回复

天南海北留足迹生意场上显身手福建百万农民走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4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南海北留足迹生意场上显身手
福建百万农民走向市场
本报讯 改革开放政策将农民从田间引向市场。9月下旬,晋江市一批农民赴北京展销服装刚刚返闽,被誉为全国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县400多位农民又于10月初涌向广州秋交会与外商做陶瓷生意。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进入流通领域的福建农民,总人数不下百万。
农民跑市场搞流通,是思想观念的一次大突破。在福建农村,过去曾流传这样两句顺口溜:“金窝银窝,不如草窝”;“肚子吃得饱,不往山外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代与田地打交道的农民不愿出远门的旧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成为农民的口头禅。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早的长乐县金峰镇,8000名农民搞运销,金峰成为不夜镇。人多地少的莆田县忠门乡,一批农民走南闯北卖蒸笼,留下了“忠门蒸笼走天下”的美名。在北京市郊区八里桥南北,莆田农民还开设了数以千计的木材经营点。南安县生产的水暖器材销“三北”(东北、西北、华北),仅这个镇常驻北京的农民推销员就有120多人。
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近两三年来,福建省政府相继组织举办规模盛大的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洽谈会、“菜篮子工程”产品展销会,都是进一步把农民推向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重大举措。一些地县市通过组织农民到京、沪和深圳等市举办各类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不仅扩大了福建农产品在省外的影响,打开了销路,也对鼓励农民走向市场起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年产5000多吨香菇、银耳、竹笋等食用菌的古田县,已经组织举办了4届食用菌交易会,每一届交易会都是一次大规模的技术、设备、产品的全方位交流,成交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这个县已经组建了20多家松散型的食用菌经销集团,拥有上万名农民供销队伍。盛产香蕉的漳州市天宝镇,政府部门引导蕉农组织了一支6000多人的运销大军,把天宝香蕉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除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5省区以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天宝农民经营的香蕉销售点,全镇年经销香蕉总量不下于10万吨。
走向市场的福建农民今非昔比,他们的目光不仅盯着省内外市场,还盯着国外市场。前几年,一些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农民企业家们纷纷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商场和百货大楼设立服装鞋帽等专柜,如今他们又组织货源拉起队伍,搞起了边境贸易。晋江的西服西裤、石狮的胸罩、牛仔服批量卖到俄罗斯;长乐的涤纶布、涤盖棉制品进入了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周边国家。 (陈世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