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文章何必都是“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安达杯文艺短论

文章何必都是“捧”
吴方
我以前有个疑问,读书时,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有种文章被称作“文艺批评”,却从来没有被称作“文艺表扬”的文体。前几年山西有家文艺批评刊物,名曰《批评家》,那年我参加该刊组织的一个会议,会务组门上便贴了“批评家”三个字,恰逢招待所里还住了其他客人,他们走过时,窃窃私语,也说“咋没有表扬家呢?”不懂。
实在是,文艺批评这个概念,主要指对文艺作品的评论,其中可以有贬也可以有褒。但它之所以不另称“文艺表扬”,我猜,是考虑评论力求公正、严肃,别落个阿谀捧场或高级广告的嫌疑。但时间长了,譬如看现在的报刊,大概由于不免择人所好罢,虽然批评还在挂名,却早已表扬做主啦。
天下文章一大捧。这似乎是眼下一大文化景观。听和看,耳边过的眼前来的,譬如讲某人是模范、创业者,十有八九,该人不仅若干年来不休一个节假日,而且家务不管、孩子不管(孩子大都趴在地板上睡着了),老人有病或病故了亦顾不上抽空去尽尽孝心人情。看来听来,颇令人起敬而又起疑:难道干工作就一定如此么?夸张渲染如此,正像过去搞经济常闹的浮夸风一样,久之,落套成为一种模式,反令人起腻。再有一种,是说某人物了不起,那么,他得从童年时起就不同于凡人。譬如说一位大诗人,有人写道——他从娘胎里一出来,哭声就声震屋瓦,预示着伟大诗人的诞生。我忍不住要想,婴儿的哭声大小与作诗竟有什么关系吗?此惊人之笔,向所未闻也。
闲时,常读读影视小报,也看看电视上的节目和晚会,我的印象是,“捧角”为如今一大时髦文风。某些影视作品艺术平平,但明星也像歌星、笑星一样越制造越多。所介绍者,几乎个个都笼罩在艺术圣洁的光环中,还从导、表演一直吹捧到导、表演以外的生活(拍电视的还不忘自我吹捧),似乎个个都是那么忘我,那么了不起!然而稍知影视圈内幕的人,该晓得这里面绝非都那么圣洁,怕是要从这种吹捧中挤出不少“水分”。手边有份报,见一文章说到某明星演某角色是“画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句号,他获得了满分”云云。我想起看过这部影片,觉得他的表演固然不错,恐怕却还离“满分”差得远,况且艺术上的满分,有没有还是个疑问。但被吹捧者已在那里为什么“影帝”、“影后”之类作激动万分状了。至于“著名”的“帽子店”,更可谓生意兴隆:说“表演艺术家”还不够意思,尚须以“著名”加码。某电视晚会主持人,介绍演员、导演、画家、作家时,“著名”一词不离口,加上一副媚态,听得人肌上生粟。而究其实,许多人是既不著名,艺术上也很一般的。
捧风之盛,使文艺批评以及文化生活逐渐丧失朴实、清新之风。当然,吹捧之走俏,自有其广告效应,君不见某诗人曾一捧而红,然而不久也就一哄而散吗?终究,艺术的价值和生命力与吹捧无缘。有句老话说:大海上漂浮的尽是碎片,而珍珠却埋藏在海底。还有句老话是说给吹捧者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