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复苏,衰退,抑或大灾难——从西方国家经济前景预测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05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复苏,衰退,抑或大灾难——从西方国家经济前景预测谈起
黄晴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程度不同地陷入新的不景气或衰退的困境中。“里根经济学”使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撒切尔主义使英国的信贷猛增到灾难性地步;德国出现了“东部猛跌,西部衰退”的趋向,连通常适应力较强的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放慢。
当前,西方工业国家的种种经济指数显示出的,是一幅扑朔迷离的前景。一方面,经济回升的因素已经出现一段时期。例如,经合组织预测,该组织成员国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将从今年的3.5%下降到明年的3.2%;美国的消费者债务由1989年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18.5%下降到最近的16%,银行业的收支状况从总体上也比以前趋于合理。但另一方面,造成“悲观心理”的若干因素却继续发展,例如,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日益上升,这种现象在西欧表现尤为突出。该地区内的总失业率将从1991年的7.1%上升到今年的7.5%,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人。又如,美国最近的高预算赤字和低利率政策并未能有效地刺激需求,表明高债务环境下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功能上已不复以往。最近,西欧的金融风潮、欧美贸易谈判的难产等等均反映出西方工业国家的各自经济及彼此关系面临着再调整、再定位的时期。在这一情势之下,经济预测不但复杂,而且难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10月24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评论中说,当经济状况脆弱之际,“信心”这一因素较其它因素更能决定结果并疾呼要“消除盲目的悲观主义”。
为此该评论特别强调,30年代的西方大萧条局面不会再现,并列举了三个原因:其一,西方的中央银行更负责任,不致出现30年代传染性的金融大崩溃。其二,政府调控能力终究比60年前大得多,福利制度亦可缓冲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所造成的冲击。其三,西方各国政府已吸取了30年代的教训,不会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使经济衰退雪上加霜。
诚如《经济学家》评论文章所述,西方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似不会重演。然而,西方经济在近年中丧失活力和动力,也是事实。此外,冷战后的经济发展方向,结构的调整等目前均不明朗。过去,“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等办法均有一时之效,但诸如“预支未来”这样的政策今日似已走到尽头,并已结出苦果,所谓“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在过去10年的西方经济生活中,“垃圾证券”成垃圾,“泡沫经济”化泡沫的事情屡屡发生,反映出经济毕竟不能仅靠金融空转运行。面对失业等社会问题,利润取向的西方经济则难有长策。
进而言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人类面临着诸多全球性挑战: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南北分化问题等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西方经济若不能面对这些挑战,仍在过度消费型经济的旧轨道上打转,则不仅自己的经济难有起色,也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附图片)
图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今年10月24日期号的封面。图中英文意为“衰退还是毁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