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调演汇演进京风该刹一刹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0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来信

调演汇演进京风该刹一刹了
新华社记者 宋斌 孟凡夏
调演、汇演和进京演出,作为推动戏剧繁荣的活动方式,在检阅成果、发现人才、促进新剧目创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在名目繁多的调演、汇演一个接着一个,各地剧团互相攀比,竞相进京演出。戏剧界近年来出现的这些现象,已引起一些艺术表演团体的议论和不满。记者在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四省采访时,许多戏剧工作者呼吁:应采取有力措施,刹一刹“调演风”、“汇演风”和“进京风”。
频繁的调演、汇演,使剧团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剧团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上,有的剧团多达两三次甚至五六次。据估计,从排戏到演出,参加一次调演汇演,少则上万元,多的要十几万元。而目前大部分剧团都经济拮据,有的连工资都发不出。
由于调演、汇演和进京演出是以领导、专家、评委为主要观看对象,剧团在剧目选择和排戏中往往形成只对上不对下、忽视广大观众的偏向。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怪现象:不少参加调演汇演或进京的戏,在活动期间演出几场后便销声匿迹,不能成为剧团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造成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的巨大浪费。
江苏省一个剧团为进京演出,1990年花费十多万元排了一个戏。在京演出期间,报纸评论和专家们一片叫好,很是“轰动”了一番。但从北京回来之后,这个戏就再没演出过。广东省一文艺团体为参加一个重大节日的汇演,花了30多万元排了一部大型歌舞剧。结果只在汇演期间演出了三场,“昙花一现”之后,便没了下文。
近年来调演、汇演中的评奖也过多过滥,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有的主办部门为了搞平衡,不断增设奖项,让参加者以各种名目获奖。有的干脆将获奖指标分摊到各参加剧团头上,保证来者个个有份,皆大欢喜。与此同时,汇演和进京中,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也日趋严重。有些剧团为了获奖和得到好评,竞相给主办单位领导、专家、评委送礼,打通各个关节,而且送礼的规格也越来越高。
如何革除调演、汇演和进京中的这些弊端,使之正常、健康地开展下去,戏剧界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一、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压缩调演、汇演的次数,砍掉互相重复的活动,增加公正性和权威性。二、参加调演、汇演和进京的剧目,必须经过演出实践的检验,演满一定场次,以提高艺术投资的效益,减少浪费。三、改革调演、汇演的方式,把目前剧团云集一地演出,改为主办部门分头看戏的方法,以节约开支,提高效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