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忘过去,面向未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3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忘过去,面向未来
刘德有
我跟古川万太郎先生相识,大概已有20年。古川先生是我在日本做记者工作时认识的。记得那是1971年的春天,经一位日本朋友的介绍,我们在东京有乐町的一家饭馆里第一次见面。在灯下,我们边就餐边交谈。古川先生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他在朝日新闻社担任日本政界的采访工作,跟自民党的古井喜实先生很熟,并受他的熏陶,关心中日关系的发展,在谈话中,他几次强调希望不正常的中日关系能早日实现正常化。当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夏我奉调回国。大约在三年后——1981年的秋天,古川先生给我寄来了一本他的新作《日中战后关系史》。打那以后,不觉又过了十年的岁月。现在,古川先生的《日中战后关系史》经陈喜儒等同志翻译,在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前夕,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与中国广大读者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作为古川先生的老朋友,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古川万太郎先生是1958年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当记者的。从1962年到1973年,他作为政治部的记者,一直致力于采访有关日中关系方面的内容。现在,他作为朝日新闻调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继续致力于日中关系的研究,同时以忘我的热情投身于日中友好运动,担任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兼事务局长。
在繁忙的公务和社会活动之余,他辛勤笔耕,先后出版了《你好的国家》、《毛泽东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寒凝大地之歌——人民解放军中的日本士兵》、《日中战后关系史》、《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等等,其中《寒凝大地之歌》已在中国出版。
在我长期同古川先生的接触和交往中,无论是在日本期间或回国后,我都深感他一直在认真地思考着日中关系的前途。综观他近年来的著作,不难看出都是围绕着日中友好和日中关系这一主题的。他以一个政治记者的敏锐,以日中友好活动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来研究现实,研究历史,目的是让人们重视历史的经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为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展望美好的未来。
诚然,古川先生不是专门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他只是作为一位日本的新闻记者,从一个关心日中关系的日本人的角度来观察战后中日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自然书中反映了他本人对历史进程和一些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对此,学者专家们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但他却在不断地修改增补此书,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客观事实。
尤其使我感到高兴的是,古川万太郎先生1991年8月刚刚出版的《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一书,力图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阐述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于研究近代日中关系史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从古川万太郎先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使我看到了一位从事日中友好事业的朋友的火热、真诚的心。
由此我也想到了千千万万为日中友好运动而奔波而献身的日本朋友们,正是他们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到日中两国长期友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留下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可歌可泣的业绩。
1992年是中日关系正常化20周年。
当我们立足于中日关系的今天时,不能忘记昨天,不能忘记过去。但我们更要面向明天,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有利于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在庆祝中日复交二十周年时,我们缅怀前人走过的艰难道路,回顾一下二次大战后的中日关系,也许是必要的。在这一方面,古川先生的《日中战后关系史》中文译本将向我们提供一本资料翔实的参考书。本书的译者陈喜儒同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长期从事中日友好工作,熟知日本情况,特别是对日本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同日本文学界的朋友有广泛的接触,他同古川先生通过中日文学界的交流也有友好的交往。现在由他翻译此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认为《日中战后关系史》的中文译本在当前形势下付梓问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将使更多的人了解四十多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中日友好事业,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