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矮人国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矮人国探秘
白相谦
在非洲中部的热带林海中,生活着一支神秘的矮种民族——俾格米人。他们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迄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一次,在官方的安排下,我们有幸访问了他们中的一个部落。
我们来到密林深处一些低矮的茅舍前,一位长者迎面走来。向导急步向前,叽里咕噜同他交谈了一阵,我们不失时机地将带来的盐巴、火柴和花布作为见面礼呈送给这位可能是部落首领的老人。他仔细审视了我们一番,见无恶意,便收下礼物,并表示我们可以自由地在这里活动了。
俾格米人身高平均不足1.5米,肤色呈深棕色,头发没有黑人卷曲得那么厉害,头颅较圆,鼻子扁而阔,圆圆的鼻头向前翘起。他们的住房极简陋,大多是用树枝搭成的草屋,高不到2米,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芭蕉叶,没有窗户,只有一叶小门。我们弯腰钻进小屋,只见里面有一张用木棒扎成的小床,上面铺些细软的干草。屋里除了这张床和墙上挂着的一些弓箭和兽皮外,别无他物了。煮食物的锅支在屋前,冒着热气。我们揭盖一瞧,竟是满满一锅白胖胖的毛毛虫。一位妇女向里面撒了些盐,拘谨地请我们尝尝,可谁也没有勇气伸手捏出一只,品品这地道的野味。
俾格米男子主要从事狩猎,鼠类、雉类、野兔、猴子乃至大象等都是他们捕猎的对象。他们攀藤爬树十分敏捷。捕猎工具主要是一种特有的毒箭毒矛。这类毒器非常厉害,猎物只要被击中,哪怕只是擦破点皮,很快就会失去活动能力,成为狩猎者的囊中物。近年来,由于不断砍伐林木,林区面积逐渐缩小,动物资源日趋减少,这直接影响了俾格米人的食物来源。因此,捕捉昆虫和采集可食性植物的茎叶果实,已经成为俾格米妇女的一项经常性劳动。
俾格米人以血缘为纽带,数十人或百人组成一个氏族部落。白天青壮年男子共同外出狩猎,妇女则在家照顾儿童和老人。每个部落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首领。首领不能世袭,旧的首领去世后,由集体会议选出新的首领。在俾格米人社会中,老人极受尊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活在蛇蟒出没、蚊蝇肆虐的森林中,生活艰辛,无医无药,各种热带疾病和寄生虫病时时威胁着他们,儿童和老人的死亡率都很高,所以为数甚少的老人就被视为神灵保佑的宠者,并因其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备受尊崇。
俾格米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审视习惯。男子成年时都要在脸上刻划出若干条刀口以形成疤痕,觉得这样很英俊威武;女子以脸上绘花纹为美。
俾格米人对现代社会基本上持拒绝态度。中非各国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林区深处修了些简易公路,试图诱导他们到公路两侧定居,以便得到国家的物资和文化帮助。遗憾的是,公路修到那里,他们就立即迁徙避开。这可能与俾格米人悲惨的历史有关。据史料记载,俾格米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他们就已广泛分布在中部非洲的许多地区。但是由于他们身材矮小,文化相对落后,自卫能力较差,因此长期遭受其他民族的虏掠屠杀,最后逐渐退隐于莽莽雨林之中,借助绿色屏障保护自己。1987年,喀麦隆一家报纸报道,喀麦隆、扎伊尔、加蓬和中非共和国进行了一次联合调查,估计当时生活在这几个国家森林区的俾格米人约有10万,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
当我们要向俾格米人告别时,俾格米妇女为我们表演了歌舞。没有乐器伴奏,场地坎坷不平,但从歌舞者质朴的舞姿和抑扬顿挫、似歌非歌的高亢呼唱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同样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痛苦、忧伤和欢乐。
此时,我心中涌动着万千感慨,默默地为他们祝福,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在人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走出闭塞的樊篱,重新认识这个日益进步和文明的世界,同全人类共享现代科学文化的阳光雨露。(附图片)
△俾格米人在草屋前。
白相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