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堪称国宝的缂丝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堪称国宝的缂丝艺术
缂丝是我国特有的丝织工艺美术品,其织造特点是以细蚕丝为经,各种颜色的蚕丝为纬,经丝纵贯织品,而纬丝只在特定处与经丝交织。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特色使画面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远望犹如雕刻,故缂丝又叫刻丝。
缂丝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至迟在五代时期(907—960年)即已有这种艺术品了。清故宫收藏有《金刚经》一幅,是五代朱梁时代的遗物,距今已有千年,是现存最早的缂丝珍品。到了宋代,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如崔白、赵昌、陈居中等人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曾移植于缂丝上。明、清两代,缂丝艺术有较大发展,以后就渐趋式微了。
我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就将缂丝作为珍贵艺术品收藏,这方面最有成绩的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古玩业将他称之为“缂丝收藏第一家”。传说20年代中期,曾有一个日本富豪愿出100万元收买他的藏品,被他拒绝;到了30年代,朱启钤将他多年收集的宋、明、清历代珍贵缂丝,以20万元的价全部转让给了张学良。东北官银号代张学良支付了这笔巨款,全部缂丝收藏在奉天博物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内、外战乱,现在这批文物完整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已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10月21日《集邮报》微硕文 罗明焰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