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既有钱“养兵”又有钱“打仗”——华容县县级机构改革见闻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既有钱“养兵”又有钱“打仗”
——华容县县级机构改革见闻之三
本报记者 吴兴华
华容县县级机构改革后,吃“皇粮”的人减少,交“公粮”的人增加;同时,出现了许多部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部门事业的新局面,拓宽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渠道。
县委副书记熊金香说:“过去,我们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机构改革后,既有钱养兵,又有钱打仗了。”
华容县县级党政机构臃肿时,吃“皇粮”的人多,行政经费开支庞大,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1984年,县级机构行政编制人员1206人,这还不包括公、检、法、司部门的人员。这一年,县财政收入1987万元,支出1840.2万元,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就微乎其微了。
针对这个问题,在县级机构改革中,华容县委、县政府在抓机构职能转变、提高效率的同时,突出抓了机关工作人员的转业、转体:
对于涉农、涉商、涉工的专业经济管理局转为企业的,逐步取消其行政编制和行政经费,最后与财政脱钩;对于转为事业单位的,其事业编制分为无偿服务编制和有偿服务编制,事业费用也视不同情况安排。
今年,对保留下来的县文化局、卫生局、教育局、广播电视局等非经济专业管理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一部分改为企业,经费由全额拨款改为差额补贴,逐步实现自收自支;一部分兴办服务实体和经济实体,改全额补贴为差额补贴。
对县工、青、妇和县科协、县工商联、县文联等群团组织,实行“管理自主,活动自定,经费自筹”,从今年起,以去年的行政经费为基数每年减少25%,5年内实现全部自给。目前,县级群团组织已创办服务实体11个。
改革机关供给型、“小而全”、封闭式的后勤服务体制,使之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食堂、打字文印、小车队等服务机构从机关分离出来,食堂留在单位,文印打字、小车队集中,都转为经济实体,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其人员取消行政编制和行政经费。这一改,财政减少后勤人员工资支出50万元。
到今年8月止,全县已有468名行政人员转业办实体,财政一年减少行政人员经费支出150多万元。去年,县级机关行政经费的支出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16.08%下降到10.4%。转业、转体办实体的人,不仅不吃“皇粮”了,还交“公粮”,改革7年来,平均每年财政缴税70万元。这一减一增,财政每年有200多万元资金转向经济建设和事业建设。
县级机构改革也给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过去,各个部门的事业建设完全依赖财政。财政提供的经费有限,说是“有钱养兵”,事实上,许多部门连养兵的钱也不够。实施机构改革后,情况不同了。
据县有关部门统计,县级机构改革7年来,各部门办的实体,平均年产值5000万元,年创纯利150万元;今年1至7月,已创纯利300万元。这些纯利大部分用于发展部门事业。
县农业工作站站长陈炜告诉记者:工作站有农技人员178人,其中县站61人,过去每年财政拨款只有37万元,实际工资和办公费就要70多万元,谈不上事业建设。1985年以来,站里分流出54人搞技术服务,61人办实体,先后办起了羽绒制品厂、良种棉加工厂、优质米加工厂和食用菌加工厂等10个实体。去年创纯利57万元,还有技术服务收入。不仅使职工增加了收入,还盖起了种子楼、培训楼、农技干部楼和职工宿舍楼。今年,又拿出20万元进行示范基地水利建设和培训乡镇的栽培员、植保员和种子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