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传诵着这样一个佳话:父子为国负伤致残,婆媳自愿献上真情,正是——两代人有一颗共同的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传诵着这样一个佳话:父子为国负伤致残,婆媳自愿献上真情,正是——
两代人有一颗共同的心
李贵 孙守方
这是一个久远的故事:40多年前,端庄秀丽的农家女王淑青,把爱情献给了双目失明的一等伤残军人刘长珍。
40多年后,还是在这个家庭,又传出一条新闻:24岁的姑娘姜利君自愿来到刘家,给刘长珍的儿子——两年前因公负伤的二等伤残军人刘志明当了媳妇。
于是,这婆媳俩成了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1948年,人民解放军某部炮班班长刘长珍作战时,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一年后,刘长珍从疗养院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围场县朝阳湾区孤山乡。“刘长珍可是条汉子,听说在战场上负了伤还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呢!可惜……”经常听着别人的议论,当时只有20岁的王淑青心中萌发了崇敬和爱慕之情。
终于有一天,这爱情之花结出了甜果,他们幸福地结合了。
守着一个盲人过日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婚后,王淑青嫩弱的肩膀不仅挑起了下地种田的重担,还要伺候年迈的婆婆和行动不便的刘长珍。但王淑青从无怨言,她把一颗爱心捧给了为国负伤的这位功臣。
时光流逝,转眼间,刘长珍的儿子也长大成人。1988年底的一天,王淑青把唯一的儿子刘志明叫到跟前说:“咱们是‘光荣之家’,现在你长大了,妈不想让你在身边,还是到部队锻炼锻炼好。”早已向往部队生活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高兴的一蹦老高。刘志明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到部队后,苦练军事本领,样样表现突出,在新兵连结束时就受到了嘉奖。
然而,就在刘志明结束新兵连生活,下到连队的第二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刘志明在军事训练中造成腿伤,后来被评为二等伤残。1990年3月,他从部队回家养伤。
河东村的俊姑娘姜利君听说刘家父子为国负伤,既被王淑青几十年含辛茹苦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刘志明正当英姿勃发时成了残疾人而痛惜。“他把青春献给国防,我把爱情献给他。”
今年初,刘志明和姜利君结为百年之好,姜利君主动把家务从婆婆手中抢过来,一日三餐,她做;买粮、弄柴,她承担;给公公请医、喂药,她抢着干。
刘志明因伤痛和长期用药,不断出现烦躁情绪,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哭泣,她耐心地劝慰或拉着他到河边散步,或用自行车带上他到城里转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