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磐磐大树 吾企仰之——郭老条幅释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7
第8版(副刊)
专栏:

磐磐大树 吾企仰之
——郭老条幅释义
臧克家
“七七”抗战军兴,我立即奔赴前线从事抗战文化工作。五年之后,来到了陪都重庆,住在远郊歌乐山大天池六号一家农舍里。每隔一个时期去市内看望朋友。每去,必到天官府四号拜望沫若先生。甲申(1944年)三月,求他写了一个条幅,至今高悬客厅墙上。大前年,我发表了一篇题为《友情和墨香》的散文,记述了我几十年来求文坛前辈与同辈写的十几幅字,使四壁生辉的情况。这些朋友,除郭老之外,有茅盾、叶圣陶、闻一多、老舍、俞平伯、王统照、冰心、曹靖华、沈从文……诸位。他们都是文章大家,书法也独具风格。我视这些条幅为珍宝,精神天空的北斗七星。
对于郭老这一幅字,我在那篇散文中语焉不详。今年是他100岁诞辰,我想对他写的这条幅,作篇“释义”,以表我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这幅字,字句无多,含蕴深长。开头一句,如泰山压顶,霹雷当头。它把郭老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得如此斩钉截铁,如此坚决明彻,令人神往而心折。
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答案。熙熙攘攘,都为名利来往。老子所说,代表一个大的方面,古代如此,而今何尝不然?但,另有一个大的方面,以大我为重,以个人为轻,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呼号奋斗,百折不回,宁作牺牲,决不动摇!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洒热血,抛头颅,临死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气壮山河,视死如归。以上两个大的方面,都受人生观的支配。郭老的“生命乃完成人生幸福之工具耳”,看来似乎很寻常,实际上,却是很不寻常的。它是郭老的述志,也是他的誓言。话,说到就要做到,否则成为欺世狂言。我在1927年武汉大革命浪潮中,经常听到郭老慷慨激昂的讲演,看到他一身戎装,腰系手枪,屹立武昌城下。他还参加过南昌起义。解放前在与国民党的长期斗争中,郭老是文化界的一面大旗。毛主席为和平谈判飞到重庆,到飞机场迎接的,清楚地记得有郭老在内。解放以后的种种,不须说,众皆周知了。郭老以他的实践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这条幅的首句,是一个定向的原则,如何使它成为事实呢?接下去两句比喻:工人要想做好活,必须先有个好工具。这就是说,要想完成人生幸福必需有条件,那就是: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都很充实丰富。不论奋斗在哪条战线上的有志之士,自身首先必须具备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两方面的优异条件。内在生活,即经常说的“内宇宙”,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外在生活,即所走的道路,所取得的经验。这两个方面都要求达到“充实具足”的高度。做每项工作的人,都应抱着以生命为人生造福的伟大理想,而为之奋斗。特别是高举文艺大旗的文艺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使之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郭老以他坚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思想情操现身说法,用概括而精美的文句写出来教导我,使我深思,使我反省,使我警惕,使我奋勉。
郭老要求文艺作家“内在生活,殖根欲深”,这个“根”是什么?我以为,它就是指的思想性深刻,与人民结同心的感情浓烈,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斗争性坚强。这对革命文艺作家是一种企望,一种鼓舞;对心地狭窄,杂念丛生的人,是一种批评。
外在生活应该如何呢?郭老只用四个字表现他的看法:“布枝欲广”。我揣想,是说一个文艺作家,首先,深入生活,才能写生活。而且,生活面越宽广越好,所谓经多见广,确是文艺家应有的至要条件之一,其中读书生活也应在内。
内在生活,为什么要求“深”呢?精神生活,不深则“不固”,不固,则容易随环境而易初志;随风飘荡经不住考验。外在生活为什么要求“广”呢?因为生活面太窄,只能写个人所知、所见、所经的一些东西,当然这么写也可产生出好的作品,并可能成为名家,但难以成为大手笔,大作家,如郭老所“企仰”的“磐磐大树”。
郭老的条幅上写的寥寥百余字,但已把内外生活的重要意义联系在一起,意见精辟,文句甚少而含义深。这幅字写在40多年前,我以为对今天的文艺作家来说,它依然光芒四射,未失时效。
1992年10月5日
附:郭老给臧克家写的条幅:
生命乃完成人生幸福之工具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欲求人生幸福之完成,必须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均充实具足,以文艺为帜志者,尤须致力于此。内在生活,殖根欲深,外在生活,布枝欲广,根不深,则不固,枝不广,则不闳,磐磐大树,挺然挺立,吾企仰之。书奉
克家吾兄座右 甲申三月
郭沫若(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