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农产品收购资金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19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产品收购资金哪里去了?
  本报记者 江夏
秋凉冬至,农副产品收购进入旺季。全年收购量六成的粮棉将集中在第四季度收购、入库。正是叫劲儿的时候,各地尤其是粮棉主产省区却传来阵阵急切的呼声——收购资金吃紧 “白条”现象严重
粮棉主产区之一的湖北省,到9月份统计,全省开出的“白条”就达9.06亿元,有的收购点因此而一度停收。辽宁、吉林、山东、新疆等地也纷纷告急,一些地方因无资金难以开秤或从一开始就打“白条”收购。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年年都不宽裕,但今年缺口之大、呼声之高更甚于往年。随着农副产品产量和商品率的大幅提高,收购数额日益增加,资金调度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把数量如此巨大、投放如此集中的收购资金全部包下来。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是政府牵头,财政、银行、粮食等部门各负其责,多方筹措、统筹安排的办法。今年的问题正是出在:各方负责的收购资金普遍不到位。据四川省10个县的统计,到位资金仅占所需资金的6%左右。中国农业银行不久前提供的一份调查材料说,山东省收购总值需80多亿元,但各部门资金到位率高的不足50%,有的部门甚至完全没有到位。这种情况在粮棉生产大省并不鲜见。
根据今年的收成和市场粮价的走势,收购量和收购总值并没有大的增加,国家投入收购的资金总量亦不算少,截至9月底,粮油库存总值才占收购贷款的一半,但收购所需资金却全面紧张。人们不禁要问——
收购资金哪儿去了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本应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被各个方面通过各条渠道或堂而皇之、或迫不得已地截留、占压、挪用了。它们大致有如下去向:
——相当数额的资金被调销缓慢的粮、棉牢牢压住。特别是棉花,进多出少,库存成倍增加。长期巨额的货款拖欠,使农行收购资金无法及时归位,再贷款能力减弱。据统计,全国粮棉调销后因货款拖欠长期无法归位的资金达269亿元。
——财政应拨欠拨的粮油补贴款有增无减。全国粮食企业的挂帐比年初净增加52.8亿元。这等于大量收购资金垫付了财政开支。
——粮食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贷款数额惊人。截至去年底,在农行开户的粮食企业,挪用收购贷款搞基建、参与股份、转借外单位、支付地方政府摊派等达83.5亿元;商办、粮办工业的流动资金90%以上是挪用收购贷款周转的。此外,粮食企业历年形成的巨额亏损也是占用大量收购资金的重要原因,这使贷款资金周转率逐年下降。
——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和工业部门流动,农业银行筹集资金的能力减弱。今年以来,各地为发展城市工业、上基建项目和缓解财政困难,通过各种形式集资,吸纳了大量农村资金。据26个省、市的统计,今年以来,农村向城市和县以上工业部门流入的资金达524亿元,农村储蓄的增长幅度下降,直接减少了收购资金的来源,并造成恶性循环,农民出卖农副产品拿不到钱,又拿什么往农行、信用社存呢?!
此外,上半年银行贷款增加较快,许多用于搞开发区、房地产,下半年无法及时收回再贷。
各方面都把收购资金当成利率低、用着方便的“肥肉”割一刀,收购资金怎能不“瘦骨嶙峋”。
从收购资金的种种遭遇不难看出,其中既有老毛病,又有新问题,它目前面临的困境,只不过是——经济生活诸多矛盾的集中反映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问题非常复杂,它受制于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全局,又由于它对农业和农民的特殊意义,终将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前面所述收购资金的种种非正常去向,无论哪种的背后都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和更复杂的矛盾。
粮棉调销慢,就与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相关。据有关部门介绍,并不是所有的粮食都压库,玉米价格在上扬,大豆很走俏,粳稻也不积压,压库的主要是早籼稻。在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高产的早籼稻因为品质不好而乏人问津。但是调整结构需要时间,高产优质的品种即使研究出来了,制种推广也没有那么快当。棉花的问题更加明显。去年棉花丰收,偏偏纺织工业又开始调整结构、限产压库,消化不了那么多棉花。去年的棉花还没调出去,新棉又上市了。
结算渠道不畅、货款拖欠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行收购资金管理体制。现在这块资金的管理是被拦腰截开的,县以下基层收购部门多在农行开户并取得贷款,而县以上粮食中转和调入部门大多在工商行开户,这些单位承付的货款要通过工商行汇划回农行。链条一长,空子就多了。专业银行之间相互设卡、压汇、退汇、拦截、占用粮食调销资金的不乏其例。虽然收购资金归一家银行管理的优越性明显,而且在局部地区的试点也有成功的经验,但因为涉及到两家银行利益关系的协调,呼吁多年也没有结果。
财政分灶吃饭以后,各地方都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产区生产集中,收购资金、仓储的压力很大,而销区是常年消费,在粮食目前是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更不愿意一下子购进,占压自己的库容和资金,有的地方政府居然查问本地的粮食挂帐为什么那么少?言下之意这笔钱本来是可以另派用场的。
至于今年特别严重的农村资金流失问题,更是与各地决策者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有关。城市要发展,工业要发展,但该不该以伤害农业和农民为代价?农业这一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还很脆弱,经得起大起大伏的折腾吗?
今年收购资金紧张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各级银行、财政、商业等有关部门明确各自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该收的收,该清的清,该拨的拨,该贷的贷,一切给农副产品收购让路,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看来渡过今年这一关前景乐观。但明年呢?后年呢?年复一年仅靠行政命令和临时措施恐怕终将难以为继。
目前,粮食的流通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许多地方粮油价格已经放开,国家计划收购的部分日益减少,收购资金的供应政策也应随之调整,改变过去银行统包平、议价收购资金的老办法。农业银行有关专家建议,对国家定购粮油、专项储备和议价粮油实行“区别对待、保证重点”的供应办法,有的优先保证,有的则以销定贷。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怎样既保护农民的利益,又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尽快推向市场,对大家都是一个新课题。要使收购资金走出困境,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舍此别无它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