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一条富路通苗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1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条富路通苗乡
新华社记者 杨善清
山道弯弯,男欢女笑。顺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行,约四五十公里,便到了苗族聚居的社塘坡乡。乡政府附近的社塘坡、西门口、强虎等三个村,住着380多户人家,十有九家从事玉米粉丝加工,农民靠这条门路由穷变富。
放眼望去,公路两旁建起一栋栋新楼房,四周绿树成荫;河滩田野上到处晒着雪白的粉丝;公路上,人挑马驮,汽车运载,交织成一幅玉米进山和粉丝出境的繁忙图景。
据乡干部介绍,社塘坡一带生产的“八月粉丝”,是因清朝乾嘉年间湘西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居此而得名。每年,这三个村要加工玉米400万公斤以上。据估算,全乡三个村这项加工业年纯收入约48万元,加工户人均收入250元以上。最多的户每年可加工二三万公斤,获利数千元。
早些年,这里因交通不便,玉米运不出去,曾使农民发愁,部分剩余劳力也闲着没事干。农户收入偏低,集体也比较穷。80年代初,西门口村党支书侯成林等琢磨着治穷要用穷办法,苗山办大工厂缺技术,开矿无资源,外出经商缺本钱,只有从发展当地传统的玉米粉丝起步,又牢靠又现实。于是,侯成林带头,先用土办法,用瓦缸浸玉米,石磨磨浆,铁锅煮粉丝;后来才发展到用电作动力,机械加工,规模由小到大,从几户,发展到几百户。
由于乡村干部经常对加工户进行技术指导,重视把好质量关,这里的粉丝粗细均匀,颜色洁白,耐煮,不酸,吃起来爽口,看起来顺眼,因此销路越来越广。
加工业带动了市场发展。1990年8月,社塘坡乡党委和政府看到外地来买粉丝的与日俱增,本地又要不断从外地购进一些原料,就在乡政府附近兴办了一个“八月集贸市场”,吸引了凤凰等县的“玉米客”源源不断地将苞谷运进来,“粉客”又把成品销出去。每次赶场时常有二三万公斤玉米成交,销出的粉丝也有三四卡车,手提肩挑还不算。去年这里交国家税收就有4万多元。
市场又带活了山区经济。昔日静寂的山村,而今热闹起来了,旅馆、饭店、运输和服务业日益发达。三个村新增7部农用汽车和5部拖拉机,农用柴油机数以百计,夜以继日运转,马达轰鸣声震山谷。
加工业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粉渣多饲料足,一般加工户都养5至10头猪,多的10余头。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很多农户耕地的猪粪充足,可不买或少买化肥,稻谷亩产一季由70年代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现在的400公斤以上,总产增加1倍多。
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投入也增加了。去年冬天,以这三个村为主集资投工,兴修1400多米的渠道,建了抽水机站,可从河里抽水灌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