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莫云译者痴须解其中味——访中医典籍翻译罗希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莫云译者痴须解其中味
——访中医典籍翻译罗希文
本报记者 李泓冰
“我译中医古籍,兴趣不在医学而在文化。”今年47岁的罗希文,迄今为止,已穷20余年之精力,将8部中医经典著作译成英文,计200余万字,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黄帝内经》等,堪称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医典籍第一人,曾被国家科委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为罗希文的译著《伤寒论》作序称:“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以任何欧洲语言译出的这部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的译本”,“在这部著作中,罗做出了具有异乎寻常价值的工作,这将对全世界的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医学史作出贡献。”
罗希文本不是学中医的,本科攻外语,研究生读的是新闻学,如今则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英语中心主任。早在求学期间,他就拜岳父为师,业余苦读中医经典,观摩临床诊断。1985年,正在美国进行语言交流的罗希文与针灸学院的一位朋友“侃”起中医来,使这位朋友既惊且佩。于是,罗希文受邀到针灸学院进行了以“中医经典著作”为题的计划外讲演,为时14周。美国中西医科大学由此发现了这个风度儒雅的中国人的才华。随后,一篇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的《黄帝内经研究》,使罗希文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拿到“东方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学者。罗希文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在西方远未得到充分认识,对中医学典籍的译介少得可怜,而且有些译文错谬百出。有篇文章竟把人体穴位“三焦”译成“三处燃烧的地方”!
回国后,厚积薄发的罗希文利用自己学兼“中西”,古文根底扎实的优势,译注出版了一部部严谨翔实的中医学经典著作。罗希文给自己选择的是一条艰辛的治学之路:那诘屈聱牙的古文,他得一句一句弄懂弄通,再用流畅的英文表达出来;为使西方读者在涉足陌生的中医领域时少一些障碍,他得为译文加上大量详尽的注释和周全的附录;他更得将一整套中医学理论概念和术语准确地译成英文,而且力图使西方人易于理解——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架“桥”工程。但也正因为如此,罗希文才能缘着中医学深长的触须,切切实实地感到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他认为中西医是两套可以完全并行不悖的科学体系,如果简单地以其中的一套为衡量标准,而否定另一套,是不智之举。
“现代科学正在一步步地证明古老中医的科学性。比如经络,以前都认为是莫须有的,现在已由先进检测手段证实了经络的存在。”罗希文说,中医的发展有一种十分奇妙的特点。比如《伤寒论》提出的“六经”理论——即对疾病六个发展阶段的研究,至今中医界没有任何理论能取而代之。
罗译中医典籍目前在域外颇具影响,他对方剂、病症、草药等名称的译法已被广为引用,谈及这些,罗希文的笑容很淡,只是在提到他正筹备着全译《本草纲目》时,眉毛才扬起来。《本草纲目》不独涉及医药学理论和1.1万个附方,还包括物候学、矿物学、气象学、博物学、地理学等内容,全译工程十分浩大。他现在已完成了索引工作。如果他设想中的“中医经典著作翻译研究室”能尽早成立,那么西方读者从罗希文笔下读懂《本草纲目》的日子也就不会太久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