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本报卫星传版工程通过验收鉴定委员会认为:此种传版方式在世界尚属首例,标志着我国报业将进入全国联网和信息共享新阶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1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卫星传版工程通过验收
鉴定委员会认为:此种传版方式在世界尚属首例,标志着我国报业将进入全国联网和信息共享新阶段
本报北京11月20日讯 记者汤李梁报道:“人民日报社卫星版面数据传输系统工程”,分别于昨天、今天通过了国家鉴定及验收。
该项目包括了版面数据制作、传输、还原、网络管理的全过程。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通过卫星专用通讯网络向各印刷点广播式地发送页面描述语言形式的版面,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比国外当前的方法效率高、代价低;这一工程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报业将进入全国联网和信息共享的新阶段,是新闻出版技术改造的一件大事。
这项工程是由人民日报社会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中国通达电子网络系统公司、系统工程总体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今年5月12日此系统投入试运行。9月16日,除西藏外的各代印点卫星小站全部建成,此系统进入全面运行。
这个系统采用数据传输方式,因而可以不失真地传输完整的版面。国外的卫星传版系统多用高精度传真机传输和接收,其费用要高好几倍。另外,该系统使用页面描述语言,与国外的图像表示法相比,可减少几百倍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了传版效率,可望实现外地代印点几乎与北京同步印刷发行。
本报发行量的70%通过20多个外埠代印点印刷。过去本社向外埠运送版面采取航空与传真两种方式。由于环节过多等原因,有时无法保证代印点按时开印,使不少地区不能看到当天报纸,而且传送版面的质量较差。
据了解,该工程投入试运行半年来,传版质量显著提高,各代印点接到版面的时间大大提前。值得一提的是,此系统已从8月份起陆续为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代传版面。据介绍,该系统还可扩充到与新闻资料系统联网,以及发展成新闻稿件采集的重要途径,为建立全国性的“新闻信息网络”打下了基础。
此项工程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务院重大办、海关总署的关怀和具体指导,以及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有关省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机电部54所、705厂也给予了很大帮助。(附图片)
人民日报卫星传版系统中心站 本报记者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