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祝贺人民日报卫星传版工程通过验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1
第4版(要闻)
专栏:

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祝贺人民日报卫星传版工程通过验收
王选
人民日报社向全国20多个代印点通过卫星远程传送版面的系统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生产性使用。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读者,每天可以看到当地印刷的人民日报,时效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我国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报业范围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这一系统工程是由人民日报社、北京大学和中电公司共同完成的。
外地的人民日报是由代印点印刷的,全国共有20多个代印点。过去用两种方法把人民日报的版面送到各地的代印点:第一种办法是用飞机或火车运送底片(更早则是纸型)。第二种更为先进的办法是用传真机传送报纸版面,比航空版速度快,但效率仍很低,相当多一部分外地读者当天下午见不到传真版的人民日报;由于传真方式不可避免地有失真,因此外地传真版报纸的文字和照片的质量都远不如北京印刷的人民日报。
通过卫星远程传送报纸版面的做法在欧美和日本是比较普遍的,例如美国有名的《今日美国》(U.S.A.Today)就是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高速传送版面,实现世界各地同时印刷和发行的。因此“卫星传版、各地同时印刷”似乎是普通的成熟技术,并不稀奇。但是这里我恰恰想强调,人民日报现在的远程传版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效率更高和更先进的技术。下面我将作出详细的对比。
国外报纸卫星传版绝大多数是传输报纸一版的图像,把文字也看作图像。多数用高精度传真机发送和接收版面,由于所用的传真机精度很高,例如每英寸2000线,所以失真较小,但多少仍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而高精度传真所需信息量很大,一版报纸含几亿二进位;由于信息量大,通过卫星传输费时且价格贵。也有少数报纸采用计算机到计算机的信息传输,避免了失真,但传输的仍是报纸版面图像,有的虽经过一定程度的图像压缩,其对应的信息量仍较大。
我国书刊和报纸照排系统的发展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由北京大学负责,潍坊计算机公司等6个协作单位一起,共同完成了华光Ⅰ、Ⅱ、Ⅲ、Ⅳ型系统;1991年北京大学在华光系统基础上又推出了新一代更先进的方正系统。六年前全国没有一家(简体字)日报采用电脑照排,均为铅排;而今天已有1000多家报社(包括各省市的主要报纸)和5000多家印刷厂、出版社和办公单位采用上述国产系统。1986年北京大学设计了一种描述页面的语言,简称BDPDL,只需用很少的信息就能准确描述报纸和书刊的版面。对于文字,在BDPDL中指示文字的编码(国标码)、字体、字号和文字在版面上的位置;版面上出现的花边和网纹均可用它们的编号以及在版面上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很少信息表示;对于圆、椭圆和任何形状的图形,也有紧凑的表示方法。对于报纸上的文字、花边和网纹部分,这种描述法与国外远传版面中使用的图像表示方法相比,信息量减少几百倍!至于报纸上出现的图片和照片则采用不失真压缩方式,可压缩数倍。由于一般的报纸版面多数是文字和花边、网纹,所以我们采用BDPDL这种描述法一般可使信息量压缩30倍。
人民日报采用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编排,每天通过卫星向20多个代印点远传的并非报纸版面的图像信息,而是排版的结果信息(即用BDPDL表示的版面信息),由于接收方的系统能“认识”北京的人民日报发来的信息,即“认识”文字、字体、字号、花边、网纹和图片、照片等信息,因而能正确地解释,并产生与北京完全相同的版面。由于信息量大大减少,而且一旦某一条线路出现瞬间故障,系统将自动续发,因而操作和管理简单,人民日报一个版面一般只需一分多钟就能传完,显然这种方法是毫无失真的。这一技术比国外的方法效率高、速度快、代价低。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20多个点广播式地发送页面描述语言形式的报纸版面,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所以能这样做的奥秘是:中国大陆的报纸采用了相同类型的照排系统和页面描述语言。现在一批报社将搭载人民日报已经建立的全国网络作远程传版。
六年来我国报业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人民日报卫星远传版面系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报业将进入全国联网和信息共享的新时代。我国报业和印刷业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创新的技术,人民日报使用的方正系统共获国内外九项专利,正是依靠新技术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论断,也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共十四大圆满结束,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决心继续努力,使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技术发展再跨一个新台阶,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学部委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