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水神”享誉大西北——驻宁夏某给水团为地方经济建设找水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水神”享誉大西北
——驻宁夏某给水团为地方经济建设找水记实
王道 南宫荆江 黄翊明
大西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也是全国最大的干旱区。
20年前,周恩来总理发出指示:组织过硬的部队,补上西北水文地质勘察空白这一课。很快,一支屡建战功的部队从祖国南方的青山绿水开进大西北的戈壁荒漠,展开了一场寻找生命之脉的战斗。
钻透了20座珠穆朗玛峰
横卧在陕、甘、宁、青和内蒙古境内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成为这支新建给水部队的首选目标。
官兵们踏入这些被称为人类活动的禁区,身旁耸立着绵延不断的沙山,头顶烈日炎炎,脚下火烧火燎,沙丘表面温度超过60℃……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普查分队的官兵每人身背30多公斤的器材,牵着骆驼,向沙漠腹地艰难推进。按要求,每前进500米定一个点,打桩、装机、观测记录一气呵成,平均每小时奔波五六公里,有人计算,他们每小时平均活动量超过赛场上的足球运动员。
钻井分队转场,携带物资仅钻探器材就有60多吨,运输机械在沙漠中陷于瘫痪,官兵们咬紧牙关,硬是靠双肩代替牵引车,一二十公里的路程,常常要起早赶黑走上十天半月。许多人肩肿皮烂,却始终没叫一声苦累。
这里,一组组天文数字,展示出子弟兵铁的意志:两只脚板走遍了36万平方公里大漠,徒步行程累计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沙漠钻井800多眼,总进尺17万多米,相当于钻透了20座珠穆朗玛峰。每当风起沙扬,战士们不得不拌着沙子下饭,服役期满的士兵,人均“吃”沙近5公斤,几年中,有6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19人因公致残……牺牲与奉献换来的是34幅区域水文地质图和报告——中华儿女向世界宣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一举查清了西北四大沙漠的水文地质面貌。
靠科学纠正西北“贫水”错案
“西北贫水”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论。打破这个论断,不仅需要调查地面水源和地下水资源,还需要地理学、地质史给予理论和实证。1988年,当给水团的官兵们相继发现了一片又一片富水区之后,更增强了信心。在勘察水源的同时,科技人员把目光投向沉默了亿万年的沟壑、石壁、古川……
给水团官兵们信心十足地展开了寻找地下水资源的战斗,顺利完成了《西北地区给水条件图》,首次在地图上标出了32个大型富水盆地和6条古河道富水带,累计提供了年开采量达40多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他们的成果向世界宣布:大西北是一块有着丰富水资源的干旱区,因而也是一块有待开发、极富希望的沃土。
用生命之水兴旺生命
给水团不仅查源探水,还亲自牵“龙”,造福人间。
查尔滩是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庄,因为严重干旱缺水,方圆百里都称它“灶火沟”,给水团在村边树起井架半月后,一股水桶粗的甜水涌出井口,日出水量达1000多吨。从这时起,周围有74户农民搬来定居,他们盖起了300多间新房,在1600多亩水浇地里种上了小麦、玉米和各类蔬菜,粮食亩产由过去的100多公斤增至300多公斤。村里还办起了商店、学校、工厂。昔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穷村,如今成为条田连片、绿树成荫的塞上“小江南”。从此,家家拜“水神”的查尔滩人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挂上了有解放军形象的年画、彩画。
给水团官兵不负“水神”的赞誉,专门组织沙漠、高原地区的成井攻关。
内蒙古吉兰泰盐场,水的含氟量超过国家颁发标准10倍,不仅附近2万多群众身体受害,还直接影响生产,盐场多次打井,并进行引水改造、化学处理,都未制服氟害。给水团闻讯承担了重新打井的任务。经过反复勘察研究,他们采用打深水井对氟水层进行分层截流的办法,先后打出40多眼深水防氟甜水井,昼夜供水量达7万多吨,盐场由濒临关闭转而成为高效益企业。
给水团用生命之水兴旺生命,其功绩遍及西北大地。
20年来,给水团先后承担完成了30多项大型水源勘察工程,打井引水累计救活60多家因缺水而濒临倒闭或亏损的企业,为西北提供水文资料6.4万多份,直接为西北40多个县市约600万群众解决了生活用水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