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情义应无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短论

情义应无价
袁济喜
以情为题和以情为表现内容是时下文艺的趋向之一。人们单看一下这些大同小异的作品题目即可窥一斑,如《义不容情》、《法网柔情》、《情归何处》、《情义无价》等等。许多流行歌曲也大都以爱情、友谊作为歌唱内容,至于近年大量涌入大陆的港台地区的一些女作家的作品,更是乐此不疲。
不久前问世的《焦裕禄》、《周恩来》等电影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以情动人,不过时下某些言情作品,总不免使人觉得虚滥柔靡,矫揉造作。物以稀为贵,人类珍贵的情感一旦被广而告之作为文艺作品中的“味精”,自然也就黯淡无光了。
文艺作品中的情感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际下形成的反应与评价。六朝的文论家钟嵘《诗品序》曾列举了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阖孀泪尽这些人间悲剧遭际后指出情之不得不发的原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托尔斯泰也在他的《艺术论》中推崇情感的自然激发,认为它是作品的创作动力。但在时下一些通俗文艺中,基本上是把情作为点缀物来哗众取宠,其功利目的不言自明,情感不是内心的自然激发,而是商业效应的诱使。比如流行歌曲中的许多“甜歌”以言情为主,多半是唱片商依据市场需要,约请专人写歌词,找甜女倩男演唱,再加上录音棚的精雕细琢,效果不可谓不好,也能取得商业效应,可是其中究竟还剩几分真情实感,恐怕也是不言自明的。
文艺作品言情缺乏真实体验与个性,免不了落入千人一面的俗套中。情感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体验活动,它岂是程式化所能涵括的?古代优秀诗词中写情之作真切动人,原因在于诸多诗人在相同的悲欢离合、男女情爱上写出了细致入微的感受,同中见异。而将言情概念化的人恰恰见不出他们的个性。在许多电影、电视剧中,戏不够,情来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流行歌曲中,情爱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以个性为特征的情感在这些浮泛的作品中丧失了个性,这真是我们这个素以“诗言志”、“诗缘情”为豪的国度的一种反常现象。
为了给这些浮肿的“情”吹气,有些表演者与作者总是张大其词,惟恐别人不领情。经常听到类似“爱要爱得死去活来”、“让我一次爱个够”等令人反胃的歌唱。在港台一些言情作品中,动辄死啊活啊的夸张描写,大约作者以为通过这种商业广告式的描写就能推销自己的言情作品。殊不知这是对情的极为肤浅的理解。在时下泛情化的审美风雾中,作者倒很想奉送那些借言情来攫取好价钱的人一句流行的话:情义无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