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党代会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代会之后
本报记者郑宏范
11月中旬,初冬的北京寒风料峭。
党的十四大闭幕不到一个月,河南省鄢陵县几位领导便匆匆赶到了京城。
“过去开完党代会,作为县一级,我们通常要等省、地两级的精神,精神来了再研究、开会、布置、落实,一拖好久。这次不同了,十四大号召我们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因此,县里是边学习,边理解,边行动,一刻不停,真抓实干。”
见到记者那天,县长陈绍光首先谈起了他们这次北京之行的动因:“鄢陵是个农业县,干部当中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十四大以后,与发达县市比较,县领导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次我们县领导进京发布优惠政策,招才纳贤,在鄢陵历史上是第一次,目的是要打破封闭,接触外界,扩大开放;变坐在办公室里守株待兔,为深入一线,主动出击,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10月30日,党代会闭幕第12天,陈绍光将组织领导赴京宣传鄢陵,扩大开放,吸引人才、项目的方案,提交县4大班子讨论,领导们一拍即合。“咱们鄢陵早就该打破封闭、走出家门了,县领导这个头带得对!”
县领导一行,带着包括鼓励港澳台同胞投资、重金招才纳贤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到了北京。心诚则灵。不到一周,他们便与方方面面达成近30个合作意向。经与北京某实业公司联系、洽谈,设备陈旧落后、只有七八间房屋的鄢陵县公共汽车站,计划贷款300万元重新修建,11月底即进行定位、征地,鄢陵县群众乘车难的状况有望得以改善。
短短几天,县领导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了转变观念、扩大开放的重要性。离京前,陈绍光到丰台区看了一块地。县里要在北京盖栋楼,成立驻京办事处,把它作为鄢陵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使京城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到“大本营”,造福群众,振兴小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