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唤醒沉睡的成果——中国大恒公司创建激光加工产业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唤醒沉睡的成果
——中国大恒公司创建激光加工产业记实
本报记者贾西平
中国大恒公司是联合长春、西安、上海、安徽、成都5个光机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共同创办的一所国营高技术公司。中国科学院所属的这6个研究所,几十年来研究出大量的技术成果,涉及激光、红外线和光电子等专业领域,其中不少成果曾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但由于长期受原有科技体制的束缚,缺乏市场观念与经营人才,科研与生产脱节,许多成果未能转化为产品。中科院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分流出一部分科技人员创办大恒公司,直接“下海”,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开辟激光技术产业化途径。
想占领市场必须先开拓市场。他们通过报告、录像片,在全国范围内向有关企业介绍发达国家激光加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通过上门表演和培训人员求得企业界对新技术的认可,甚至不惜投资几十万元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工艺试验,来证明新技术的可靠性。他们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一些企业与他们签订了合同。
面对市场的需要,这些在研究所干了几十年的专家们,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公司开发的指南。怎样能使用户方便,能叫用户喜欢,能为用户节约就怎样设计产品。他们从一颗螺钉怎样既有效又美观,一条引线怎样既合理又省料做起,开始了艰巨、繁杂的成果转化工作。
采用“六五”、“七五”科技攻关成果二氧化碳横流多模激光器,开发成功汽车汽缸内壁激光淬火机,把汽缸表面的硬度提高了3倍,从而使汽车大修后的行驶里程从3—4万公里提高到15万公里。有人估计,如果这种产品在全国推开,每年仅轿车大修费就可节约近百亿元。目前该机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大恒,“联合攻关”这个名词常挂在人们的嘴上,但这里的联合攻关已不再靠行政手段,而靠经济合同。靠经济合同组织产品零部件的外协加工,同样也靠经济合同把各方面的研究单位、技术专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临时国家队”。1990年,大恒与南昌齿轮厂合作开发激光焊接生产线。在大恒总体设计下,整条生产线划分成若干子项目,分别由我国激光、光电、材料方面3个高水平研究所承担。这条作为引进汽车国产化关键工艺设备的生产线,技术要求很高。攻关中,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将许多项优秀成果按产品要求制造出机械手、导光设备、大功率激光器、超声检测等9台设备。在一年多时间里,组建成一条具有国际水平的全国产化激光焊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顺利建成,充分展示了大恒整体作战的能力,也说明了这种新兴科技体制的生命力。
从1989年至今,短短3年间,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大恒这条渠道转化成了商品,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有关行业在技术上迈上新的台阶。大恒公司在自主开发的同时,技工贸齐头并进,从3000万元投资起步,已发展成为拥有30余家企业的集团公司,1991年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成为北京科技开发区的后起之秀。大恒公司副总经理邓树森说,是市场机制唤醒了那些沉睡的优秀成果,叩开了高技术产业化的大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