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甍之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甍之梦
孙乃
始见于《南史·陈后主纪》,出自隋文帝之口的“一衣带水”这个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儿,近来颇为频繁地出现于报端,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奏鸣曲的一个强音。由此我想起了大约10年前,也是中日友好气氛十分浓烈的时刻,我读了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著的《天平之甍》。书中写的是鉴真大和尚渡日传法的事迹。读后深受感动,曾为文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介绍。我虽不曾去过日本,但这些年来,那高耸在奈良唐招提寺屋脊上直指蓝天的“甍”(鸱吻),作为中日文化之交的象征,却不时地在我的梦中闪现。而鉴真东渡前留下的名言,那昭示着中日友好先行者博大胸怀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8个大字,更以其俯仰宇宙,超越时空的强大魅力,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事有凑巧。如今又有一本日本友好人士写的书——由赵朴老题写书名、徐明译的《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来到我的案头。该书的封面画——线描观音像,使我想起了前些年报章上关于“佛祖西来,观音缘何不东去”的议论。其实,早在1952年,我国佛教界就将一尊观音像赠送日本佛教界。而佛祖西来,经朝鲜东去日本,继而有中日佛教徒的直接往还,却是史不绝书,确切可信的。现已90高龄的道端良秀博士,曾为编写此书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书中按各个朝代的顺序记述了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入宋僧、入元僧、入明僧,及以鉴真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僧人东渡日本的事迹。作者认为,两国佛教徒持续两千年的频繁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核心;日本文化是通过佛教徒之手建立起来的。
确切地说,佛教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38年,而中日的交谊之源,还应追溯到公元前200多年方士徐福东渡之时。书中根据中国史书《后汉书》和《魏志》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日本和歌山新宫市的徐福墓等有关遗迹,对此作了相应的叙述。笔者在此顺便补充一点:中日徐福研究者最近在山东发现了一个“千童村”,还发掘出秦时瓮棺(日本亦有瓮棺发现),初步认定,这是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新佐证。正是:方士渡海去东瀛,岂为仙丹寿祖龙;千童未改秦制度,三岛初传汉文明。两千百倍于二十,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不应忘记这情谊绵绵的悠久历史,更不应忘记历史上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互润作出贡献的鉴真们、空海们、小野妹子和阿倍仲麻吕们。从这个意义上看,道端良秀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说是献给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份珍贵礼物。
然而,在今日的二十年与往昔的两千年之间,一水之隔的中日两国,还有一段极为不幸的历史。笔者是在《松花江上》、《黄河谣》歌声中长大的,对那苦难岁月深有体会。前些时看了电视播映的连续剧《离别广岛的日子》,依然催人泪下。一切有良知的日本人,无不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导演的那出惨绝人寰的大悲剧而负疚抱歉。慈悲为怀的佛教徒当然更是这样。多年从事中日佛教友好活动,曾任日中佛教友好协会理事长、会长的道端良秀在他的书中写道:对于以不杀生为第一戒的日本佛教徒在战争中未能阻止战争,感到“难以忍受”的遗憾!认为中国人民因那次战争而遭受的深重苦难,“是日本人民背负的永恒的罪孽”;并借编入该书的《日中佛教友好协会宗旨书》再次表示:我们“在深深忏悔的同时,向十方宣誓:决不让这样的过错第二次发生”。——我想,这也是中日两国全体人民共同的心愿。招提寺金堂屋脊的甍,将永远在我的梦中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