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共和国的黄金使者——记山东地矿局六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和国的黄金使者
——记山东地矿局六队
侯卫东
全国岩金储量的1/3,就是由他们发现并探明的;我国的六个特大型金矿的发现,有五个出自他们之手。这支功勋卓著的队伍便是两度获地矿系统“功勋地质队”称号的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队。
34年的风风雨雨,并不能冲刷掉他们遍及胶东17个县市的脚印,他们以捧出亿万财富的职业找金人的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的黄金使者。
金无足赤人足赤
中国最大的金矿叫玲珑金矿,它位于素有金城天府之称的招远。多年来,招远以“中国采金第一县”的赫赫声名,备受世人注目。
1992年3月20日,招远的街巷张灯结彩,庆祝它由县改市的节日。
驻在县城的毫不起眼的六队,她的大事记上记着,正是34年前的这一天,第一批找金的六队人进驻招远,那是1958年3月20日。历史,安排了这个有意味的巧合。
当年,他们住的是茅草房,是简易粉刷的牛棚;睡的是门板床,是干草地铺;点的是煤油灯……在他们洒下汗水的地方,出了中国的采金第一县、第一镇、第一村。
胶东黄金的光辉,是从六队人艰难跋涉的脚印里放射出来的。
1965年12月11日,莱州湾大雪纷飞,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三面环海、四面临风的三山岛迎来了8名顶风冒雪的六队人。
这一天,留在三山岛的雪地里的脚印都值得保留起来。它是一条路的起端与开始。这关键的一步导致了黄金成矿理论的一场革命:开创了找矿类型由单一的含金石英脉型转向蚀变岩型的重大突破。
整整二十个春秋。1985年3月,六队人在发现三山岛和相继发现焦家、新城、大尹格庄、河西、河东等一批特大型和大中型金矿庄之后,他们的心血和结晶——《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殊荣。
今天,“焦家式”成矿理论已在广东、辽宁、吉林、广西等地开花结果,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和澳大利亚的专家也纷纷为此慕名来访……
在七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是沉默寡语的张裕芝。他是唯一没有见到获奖证书已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离开人世的那年,他才到半百之年。
  人们记得:在三山岛上,他曾经全身关节红肿,却拖着病体一次次趟过海水、浸泡在咸味的海水里。他有过病倒在岛上,只身一人整整四天没吃一口饭的异乎寻常的经历……积劳成疾,终于病得不能再动弹时,他仍倔犟地从病床上下来,穿着登山鞋倒在野外,再也没能爬起来……
有一丝遗憾,对张裕芝来说,是无法弥补的。他的子女长期和他远隔千山万水,一直到他生命结束,张裕芝从来也没听到自己的儿女亲口叫他一声:“爸爸!”
六队英年早逝的地质人员,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串沉重的名单:高维峨、马香珍、李长军、盛宝田……
在他们洒过汗水的地方,三山岛已建成我国设计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北美型金矿,焦家等大中型金矿也成群地崛起。一块块镌刻着“三山岛”、“焦家”等字样的金锭,正源源不断地向国家金库输送。世上没有足赤的黄金,但六队人却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可以是足赤的。 
  九十年代:英雄史诗
进入90年代,六队人创造了一个黄金大发现的时代,而新的使命和新的时代接踵而来。
1990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清晨,六队一支庞大的车队隆隆驶向仓上:仓上会战,这是国务院“892”黄金工程的首战。毫不夸张地说,又是六队人,翻开了90年代的中国黄金第一页。
尖利的寒风在亘古荒凉的大盐碱滩上等待着他们,为了平整机台,钻工们喝上几口酒,取取暖,走进齐腰深的水中,坚硬锋利的冰凌不断碰撞着他们,等到冻僵了被同伴拖上来,又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走进冰窟……
参加仓上会战的六队人,每每谈到仓上的蚊子总心有余悸。那些巨大白色的蚊群让人奈何不得。伸手凭空一抓,便抓到十来个蚊子是常事。许许多多的人被蚊子咬得一身到处肿痛,但他们咬紧牙关,继续着仓上的英雄篇章。
一个我国最大的露天金矿就在这块土地上建设着。
90年代的地质队员,遇到的艰难和困扰更甚于他们的前辈,因而他们也在刷新着地质队员的思想情感境界。在号称“中国采金第一镇”的蚕庄镇,淘金人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楼,而六队的蚕庄地质组却只能一直分散居住在租用的民房里,组员大都很年轻,他们自然知道都市的繁华,懂得追求生活的美好。组长阎承章是一位来自大都市的青年,在四年里,他和他的项目组连续发现了五个金矿产地,其潜在价值高达六亿人民币。然而,这位年轻的黄金使者不但与财富无缘,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一家三口的生活,时常要靠他远在天津的父亲的接济。30岁的刘长春,不仅承受着丧父的痛苦,还承受着红布矿段的项目重担。有一次,他和他的项目组在一个从野外归来的晚上,发现他们的行李物品被房东扔出了门外。刘长春哭着,跪倒向房东请求:再让我们住一两天,待我们去找一个落脚地,行吗?但他的请求被房东拒绝了,刘长春事后告诉别人:我从来没跪过,给神也没跪过,那是第一次。以后的一段日子,那群大中专毕业的年轻人,只有住在草草收拾的牛棚里。
一切都是别无选择的。六队人在奔向光明的道路上,不得不甩掉许多常人应该拥有的东西,哪怕是他们最珍贵的情感。老一代的六队人是这样,新一代的六队人还是这样。今天的六队正全力以赴,向着世界级特大型金矿田开始新一轮跋涉。
依靠科技依靠六队代代相传的精神,以取得更大的突破,这是共和国黄金使者的世纪钟声!
(附图片)
队长刘广义(左二)带领队员在野外机台研究工作。  史新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