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三色工厂”富迁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1-29
第2版(经济)
专栏:

经济次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往往都会遇到资源保护与开发、局部与整体、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政策的紧与松等矛盾。怎样妥善加以解决?这个半山区县的实践会对人们有所启示。请看——
“三色工厂”富迁安
本报记者 吴长生
京东迁安县,早以盛产板栗、铁矿和书画用的“桑皮纸”闻名遐迩,但名归名,穷归穷,直到80年代初,仍戴着一顶“穷”帽子,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七五”以来,这里的经济“噌噌”地往上窜,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年增20%以上的速度;去年又跨入河北省经济十强县的行列,是“十强”中唯一的半山区县;今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以突破900元。
超常的跨跃,源于超常的思维、方略和政策,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大办黑白绿“三色工厂”!
“蟹爪哲学”兴采矿
迁安铁矿蕴藏量异常丰富,以至一般的半导体收音机,到这儿就失灵。从50年代末,首钢、唐钢就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原料基地。为此当地作出不小牺牲,可是站在“铁砣砣”上的淳朴迁安人,直到80年代中也丝毫未动开矿的念头,认定“矿是国家的,百姓不能动”。
1985年,国家矿产政策有了松动。迁安县的决策者们决定大办“黑色工厂”,兴矿富民。可是农民依然顾虑重重:“国家的矿产,能动吗?”“投资那么大,能赚回来吗?”
县领导自有自己的思维和办法:铁矿,能开,专开边边角角,那些国家开着不划算的。人家吃螃蟹黄、螃蟹肉,我们啃螃蟹爪。这叫“蟹爪战略”。符合国家政策,也不会“以小挤大”。投资虽大,但仍然可以赚钱,因为农民开矿,自己解决吃住问题,“走读工人”,用不着花钱建许多非生产性的辅助设施,生产成本自然能够大大降低。这正是农民办企业的独有优势。
为了教育农民,他们先抓试点。一个小铁矿,仅用8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事实使群众开了窍,办矿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面对这种局面,县领导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矿业未兴,管理、服务先行,县里成立了矿山公司,对群众办矿实行“五统一”(规划、施工、定货、发运、结算)管理与服务。这样既避免了乱开乱上,又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难题,并大大减少了脱产人员。于是,乡办、村办、联户办,各种采矿、选矿企业纷纷上马。这一发展路子与后来提倡的服务社会化、系列化不谋而合。
短短几年间,全县共办起“黑色工厂”70多个,形成年210万吨铁精粉的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县级第一,总投资比国家办矿节省40%以上。许多乡村采取“反弹琵琶”方式办矿,先安装设备,生产出铁精粉后再盖厂房,实现了早见效、快见效。不少小矿都是百天建成,当年收回投资。在设备、管理方面,他们坚持高标准,决不凑合。用县委书记徐合民的话说就是:“我们搞的不是‘小土群’,而是‘小洋群’。”国家地矿部门的领导来迁安看过后,感叹道:“如果全国地方小矿山都这个样子,我这个部长就好当了!”
现在,全县直接从事采选铁矿的有1万多人,围绕其搞运输、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就更多。许多原来的贫困乡村因此而脱贫致富。“铁迁安”真正尝到了铁的甜头。
“蟹爪哲学”也引发了其他采矿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近几年,这里办起了一批水泥厂,许多乡村厂的工艺、设备,比县办厂的还先进。
“效益”推动“围山转”
迁安东西北三面环山,北面以山脊上蜿蜒的长城与青龙县为界,如今,与长城上160多个烽火台相对应的,是一幅新景:180多座山头上,坐落着一个个白色的圆形钢筋混凝土水囤。那就是水平沟果园的标志,当地称其为“围山转”,又名“绿色工厂”。
“没有效益的观点,就是没有群众的观点。”与其说这是迁安县领导的名言,不如说它是当家人们对正反两方面工作经验的总结。
为了改变荒山秃岭的面貌,几十年来,这个县的领导曾数度组织群众修造梯田、栽植树木,劲费了不小,汗也流了不少,可收效不大,山照样秃,水土依旧流失。什么原因?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完全脱钩,出力与得利完全脱钩,群众越干越没劲儿。直到1985年县政府拿出《荒山开发规划》和《沙地沙滩开发治理纲要》,尽管各项鼓励政策写得明明白白的,可农民还是半信半疑,“别再想法儿折腾我们了”。群众真是被折腾怕了。
怎么办?还是从抓点做起,用事实讲话。大崔庄镇石梯子沟村,过去是全县出名的穷村。1984年开始,这个村把分包而未治的荒山收回统一规划开发,不再种只起绿化作用没有经济收益的松树,全部栽上桃、梨、苹果、葡萄和红果树。许多果树当年就挂果,第二年就丰产,产果量大大增加。那一行行桃树就像一排排高举双手欢呼的小朋友似的。种了几茬树,终于拿到了种树卖果的钱,3岁小桃树一年结的果超过了30年小老松树的价值,农民的劲头儿哪能不足呢?从那年起,他们年年干,仅五六年,不足千人的小村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全部修满了“围山转”,“石梯子”变“金梯子”了,“围山转”加石灰窑给村民带来滚滚财源,今年这里人均收入要突破1800元!许多群众边干边埋怨干部:“怎么早不领着这样干?”
县里根据不同地貌条件,将全县划分为高山远山、低山丘陵、盆沿沙坎、两大河域(滦河、青龙河)、滦河夹心滩五大开发区,总结出6种开发模式,供各地选择。县里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栽培技术、优质丰产品种,帮助农民推广,解决了边远乡村的果品出山难。截至目前,全县已修成“围山转”水平沟1.5万公里,新增水果面积15万亩;今年各类干鲜果品产量可达3000多万公斤,比1985年以前增长7倍以上;有不少果园平均亩产超过万斤。
一直主抓其事的县委副书记赵连东介绍说,现在全县的果园,由专业队承包和由有“绿色证书”专业户承包的各占一半,都实行工厂化管理,所以叫“绿色工厂”。我们要继续抓好两件事,一是把剩下的四五万亩插花荒山开发好,不少乡村已主动采取联合、租赁等方式进行开发;一是进一步改造“围山转”,把有条件的地方逐步修成水平梯田,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他还告诉记者,现在已有一批村靠“围山转”人均收入超千元。到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光卖干鲜果每年就能收入6亿元,将有20万人靠“绿色工厂”实现“小康”。
群众富了,山也绿了,经济与生态“统”起来了。
“不抠葫芦”庭院宽
迁安素有“纸乡”之称,用优质桑条皮和传统工艺制造的书画纸早已享誉中外。鼎盛时期,全县造纸作坊有上千家。由于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限制,手工造纸很难再成为人们普遍致富的门路。可是,近几年另一种工艺相近、颜色相同的“白色产业”勃然兴起,那就是遍及迁安农家的打淀粉、漏粉条家庭工厂。
秋末冬初,记者“乘车观花”。所到之处,几乎家家忙着运白薯,户户挖有淀粉池;在空场上拉绳晾起一挂挂雪白粉条的也零星可见。为什么做粉条的还不多呢?同行的同志解释道:眼下正是收白薯的季节,得先抢时间收足白薯,打足淀粉;不然,季节一过,白薯糖分增高,出粉率就降低了。抓时机打足淀粉,冬春再慢慢漏粉,群众的计划性强着呢。
目前,全县打淀粉、漏粉条的至少有1.2万户,光打淀粉的户也下不了1万。每年生产粉条700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亿元,纯收入2000多万元。这里不仅形成了一批粉条专业村,而且涌现出许多专业经营、运销户。邻近6县的白薯往这儿卖,上亿斤粉条向外销,全不用政府操心。
当然,家庭工厂并不全是白色的。县领导专为缺铁少山、人多地窄乡村设计的这一致富方案是,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什么来钱干什么。现在,这个县已形成粉条、麻绳、服装、造纸、条编、绢绣、棒针毛衣等十几种家庭工业,有近4万人从事各类生产,年收入2.5亿元。许多产品还远销海外。
靠什么诀窍打消农民怕“割尾巴”的顾虑,焕发大办家庭工厂的积极性呢?一位县领导回答说:除了思想动员以外,最主要的是放宽税收政策,不要“按葫芦抠籽儿”。农家院子就那么大,小本经营,吃力不少,挣钱不易。定点税就行了,卡得太紧了没好处。县里虽少收了点儿,却保护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再说县财政也不缺那一点。
藏富于民,远胜过杀鸡取卵。这是迁安县当家人恪守的信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