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起死回生方法的创造和发展——介绍苏联的“动脉内输血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1-24
第3版()
专栏:

起死回生方法的创造和发展
——介绍苏联的“动脉内输血法”
戈绍龙
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在失血过多或因其他疾病而心脏停止活动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如何使已停止活动的心脏再恢复收缩和舒张的机能,就是说,如何“起死回生”,乃是生命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科学上一个最使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在苏联,已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用“动脉内输血法”,使因重伤出血而心脏停止活动和呼吸停止的濒死病人或死去不久的病人恢复生命力。
苏联的“动脉内输血法”的试验,始于一九三九年。那时彼立洛医师曾在五名濒死的病人身上应用了“动脉内输血法”,使病人都暂时脱离了濒死的状态,但在四至二十三小时以后,依然死亡。这是“动脉内输血法”的最初尝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因重伤出血而濒死或死去不久的红军战士,经用“动脉内输血法”处置后,大多数被救活了。这不仅是苏联医学界的一个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科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第一个从学理上证明“动脉内输血法”对于因重伤失血而濒死的或死后不久的生物个体具有“起死回生”效力的科学家,是苏联的涅戈夫斯基教授。同时他也确定了“动脉内输血法”恢复心脏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九四三年涅戈夫斯基教授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了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濒死状态下及临床性死亡状态下生物个体生命机能的恢复”。在第二次大战以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杂志也纷纷译载了这篇论文,进行研究。
按照涅戈夫斯基教授的说明,死亡的阶段应该分为两个:一个是濒死状态的阶段,一个是临床性死亡状态的阶段。濒死状态就是临死时的最后挣扎,这是生物个体将死未死时为保存生命而作的斗争;临床性死亡状态是生物个体的心肺活动已经停止而尚未达到生物性死亡的状态。到了生物性死亡时期,生命最重要的脏器发生了不可恢复的病态,那就无法救助了。
很显然,从“起死回生”的观点而言,如果在濒死状态下施行救助方法,比在临床性死亡阶段更容易奏效。为了研究“起死回生”方法奏效的可能性,必须对于从濒死状态经过临床性死亡状态到最后真正死亡的各阶段,进行彻底的研究。
涅戈夫斯基氏在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二年的六年间,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断定:真正有效的“起死回生”的方法,必须在临床性死亡状态发生后的五至六分钟以内施行。他的方法就是“动脉内输血法”和人工呼吸法的并用。
他在六年间,用二百五十只狗做了“起死回生”的实验:从狗的股动脉(大腿上可触知跳动的动脉)把血放出去。在血液流得过多,动物陷于临床性死亡状态(即心脏和肺都停止活动的状态)以后的第五乃至第八分钟以内,施行“动脉内输血法”。凡不能获救的狗,即予解剖,并用病理学显微镜加以检查,幸而能再生的狗,也加以种种必要的生物化学检查。
涅戈夫斯基教授的研究达到了如下的重要结论:
第一,动物在陷于临床性死亡状态以后六分钟,如果施行“动脉内输血法”,就不能复生。从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来看,在动物陷于临床性死亡以后,经过较长时间(六至二十分钟),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即大脑、小脑、脊髓等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因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能获得血液的营养,都失去了正常的健康状态;它们受到破坏,死亡了。中枢神经细胞是主宰动物全身各脏器活动的最高组织,也就是维持动物生命最重要的组织,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死亡,就意味着全身各脏器活动的停止。这时,动物就不可能有复活的希望。
第二,在动物因出血而心脏活动及呼吸都停止以后,如果在不超过五至六分钟以内即施行“动脉内输血法”,那末,动物的心脏又会重新活动,呼吸也会重新开始。这就是说,动物是一定会复活的。相反地,如果在临床性死亡状态以后经过六分钟才开始“动脉内输血法”,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一只狗获救,其余的狗都死亡了。两百五十只狗的实验结果,正和动物死后显微镜检查的结果相符合,就是说,动物在临床性死亡以后经过六分钟,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都已死亡,动物就失去复活的希望。这个试验结果说明了,心脏活动和呼吸均已停止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必须在五至六分钟以内施行“动脉内输血法”,否则就无复活的希望。
从静脉内输血,血液达到中枢神经系的过程很慢,而“动脉内输血法”却能很快地把血液输送到中枢神经系;所以要挽救动物的生命,必须应用“动脉内输血法”。
这就是涅戈夫斯基教授从研究中所得的结论及其所发见的“起死回生”方法。
最近几年,苏联医学界对“动脉内输血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苏联医学界在关于“动脉内输血法”的理论研究方面前进了一步。以前只是认为,心脏的活动,全靠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心冠状动脉)血液的营养。在大失血以后,心冠状动脉内血液缺乏,心脏本身的肌肉因失去了必要的营养,即丧失收缩和舒张的能力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临床性死亡的状态。在施行“动脉内输血”以后,心冠状动脉很快地接受血液,心脏本身的肌肉因获得必要的营养,心脏的活动会恢复。
一九五一年四月,苏联梅德维德娃和勃鲁斯两医师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绩,从“动脉内输血法”的奏效过程,证明了苏联生理学家伊凡·巴夫洛夫学说的正确。
巴夫洛夫学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全身各脏器的最高组织,心脏也同样受着它的支配。从脑的一部分出发的所谓“迷走神经”,和心脏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梅德维德娃和勃鲁斯两医师的实验证明了如下的事实:如果把动物(狗)的血放出,并截断其“迷走神经”,则虽实行“动脉内输血法”,动物的已停止活动的心脏也不会再活动,就是说,动物不能复活。相反地,如果“迷走神经”未被截断,“动脉内输血法”就会使心脏恢复活动,使动物复活。这个研究结果,从学理上发展了“动脉内输血法”。而巴夫洛夫学说的正确性,又获得了一个证明。
在临床方面,“动脉内输血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了。苏联医学界不但对成人,而且对小孩尽可能地应用着“动脉内输血法”。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孔丝唐第诺娃医师在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号“苏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说十四名小孩(其中最小的一名不过是生后四个月的女孩,其余都是两岁至十一岁的小孩)经过“动脉内输血法”的处置,十名从濒死状态或死后不久的状态获得复活的希望。这个成绩是令人惊异的。
以上的资料,证明了“动脉内输血法”确有“起死回生”的效力。这是苏联医学界的一个卓越的成功。这个成功正说明了苏联医学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