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读重印本《阅微草堂砚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2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重印本《阅微草堂砚谱》
张中行
纪晓岚舍亲柳琴女士送来新印成的精装本《阅微草堂砚谱》,希望我对她这个工作发表点意见。我翻看了一下这部砚谱,觉得可说的话不少。先说皮毛之类的,显著的优点不少,只说三项。其一,重印,应该要求质量不亚于原印,这一点,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砚影都清晰如原拓片。其二,增加了初印者李浚之先生和作序的徐世昌的照片,乾隆皇帝和翁方纲的画像;初印本藏砚人纪晓岚的像只半身,不很清晰,这次换为全身的,清瘦长身,手持书卷,真能使人前见古人。其三,印刷装帧方面精美,可以当作艺术品欣赏。
皮毛的事说完,应转为说主体,砚为什么值得重视。这要回到旧时代,其时没有钢笔、铅笔、圆珠笔之类,写河图洛书之类的典章,画凌烟阁之上的图像,以至村野老太太求塾师写信给出外的儿子,都要用毛笔蘸墨,也就都离不开砚。这样,总而夸大言之,我们的文献,甚至文化和文明,其孕育和滋长,与砚是有血肉联系的。众庶之中有些是称为书呆子的,与砚的关系就大进了一步,用以至离不开可不在话下,更前进就成为爱。表现为求好,求多,珍藏,欣赏,夸示友朋,直到留传后世。
我年轻时候择术不慎,不倚市门而接近刺绣文,于是由手不能离笔而与砚有了较近的关系。就说是由传统学来的习气吧,反正接受了也就只能顺流而下。总的说是由爱出发,用宽厚的眼看是越求越高,用刻薄的眼看是越陷越深。先是求质佳合用,接着求形制好,这是眼也参加,愿意看着也好。然后是再上一层,求年头好,比如是清初老坑,甚至明坑。还有最后的一跃,求有名人款识,比如是黄辛田或王虚舟;当然,因为我是泥做的男士,如果是叶小鸾和柳如是之流就更好。款识有真假,分辨不容易;下降,定时间,以至质地好坏,也不很容易。于是不得不钻研。最好是看实物,比较,以好证坏,以坏证好,以真证假,以假证真。多少年来,回想,在这方面用力不少。所得呢?我的经验,有所知,包括源流和分散情况,大不易;占为己有就更不易,因为既要有钱又要有缘。现身说法,几十年来,所得还不及金冬心,他是“百二砚田富翁”,又大部分送了人。最近承治印名家王玉书世兄赠“半百砚田老农”印章(见下图),未称为富翁,心里还安然些。
太史公司马子长往矣,易安居士往矣,可惜都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实物的遗迹。求全不如安分,能够看到其他什么人的也好。长话短说,所以我特别喜欢看砚谱,虽下实物一等,终归可以得其仿佛。可惜是有照相术之前,这方面的文献很少。即如黄辛田,清初藏砚名家,十砚轩的名砚,我只见过少数拓片。上推,至于南唐后主建业文房所用的龙尾砚,朱颠所用的远岫奇峰砚,究竟是什么样子,就只能凭想象了。语云,耳闻不如眼见,所以多年以来,我把民初影印的《阅微草堂砚谱》看作斋中秘笈。秘,因为印数少,见到不易。现在柳琴女士发大悲心,倡导重印若干册,应该说是对宣扬中华文化,尤其对爱砚如我的人,做了功德事。功德,因为确是值得欣赏。也可以说说理由。一是所收砚多,一百几十方,而且多数是旧砚。二是皆原拓(面背及两侧俱全)影印,可谓仅次实物一等。三是除亲旧物之外,还可以玩味当时文人雅士生活的风韵。看这些,可以上移200年,体味人情,还可以体味文情。因为所收一百多方砚,一定有一些是写《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定稿时用过的吧?那就更值得看看,闭目遐想一阵子了。据悉,这砚谱重印样书已流入东瀛。我久闻日本文人也爱砚,中国有些名砚,有不少流入日本,由某名家收藏。这样,此砚谱之印必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其意义又不只是在四海之内了。
(注《阅微草堂砚谱》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