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美丽的“包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5
第8版(周末)
专栏:文艺短论征文

美丽的“包袱”
童道明
当巩俐扮演的秋菊夹杂在农村集市的人流中第一次进入画面时,观众惊讶地发现,这位影星竟能如此“脱胎换骨”地化身为一个农家妇女。演员原有的神情、仪态,原有的优雅、秀美,原有的明眸皓齿、细皮嫩肉——一句话,原有的令千百万影迷倾倒的属于巩俐的天生丽质,奇迹般地消失了。坐我身旁的两位观众在窃窃私议:“一点不像巩俐啦,”“巩俐变得好丑唷。”我从这样的窃窃私语中听出了观众对于巩俐的啧啧赞美声。艺术的辩证法又一次发生了作用:当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突然“变丑”了的时候,她实际上是在给我们上一堂生动的美学课。
女演员的表演心理学有其独特之处。当美貌的女演员扮演同样美貌的女角(如《日出》的陈白露)时,在演员的潜意识里碰撞着两种意向——演员或是想借自己的美丽来表现陈白露的美丽,或是相反,借陈白露的美丽来表现自己的美丽。可见,是以角色出发还是以自我出发的问题,对于女演员,特别是青年女演员,尤其显得尖锐。
有感于巩俐扮演的秋菊,联系到近年来看片得到的另一番体验,觉得还可以把上边说到的表演心理学再引申开去。撇开先天的才赋不说,我以为在中国影坛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青年女演员。有一类演员关心的首先是自己的银幕形象的美丽,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美,甚至不惜损害角色的生活真实;另一类演员首先关心的则是银幕形象的生活真实,为了维护角色的生活真实,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形象美。遗憾的是,后一类女演员的人数不见得比前一类多。
去年读过《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近乎严酷地指出了一个的确严酷的事实:中国青年女演员的银幕成就总体上不如男性同行。原因何在?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我可以在此姑妄言之:在“奶油小生”背时之后,男演员比女演员少了个包袱——漂亮脸蛋。男演员在需要大悲、大喜、大怒、大笑的规定情境里,不太会产生这样放开来演脸上是否出褶的杂念。相对而言,男演员比女演员更敢于在银幕上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更敢于接受和接近严峻的银幕现实主义。
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几个不背包袱、不入误区、爱自己心中的艺术甚于艺术中的自我的女影星,她们自有从生活出发地接受角色挑战的勇气、智慧与才情。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的成就便是明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形象美更是青年女演员的一个值得珍惜的财富。只是希望她们不要把这财富变成妨碍自己勇敢地走向现实主义艺术的包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