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善为旧曲翻新声——记戏曲音乐家傅雪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5
第8版(周末)
专栏:名人近影

善为旧曲翻新声
——记戏曲音乐家傅雪漪
飞云
最近,号称“中国第一剧”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被搬上了首都舞台。观摩过这次学术演出的人,不论是戏曲界的行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无不被此剧的乐曲所深深打动。
《张协状元》的音乐设计者是著名戏曲音乐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傅雪漪先生。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酷爱文学艺术。40年代,他就读于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又先后师从施砚香、高步云、侯瑞春、包旦廷等昆曲名家研习昆曲,并跟随杨云史等著名诗词家学习古典诗词,故而在书画、音乐、文学诸多方面,都有较深的功底与造诣。解放后,他主要从事戏剧音乐特别是传统戏曲音乐的创作和研究。由他设计作曲的剧目,如京剧《白蛇传》、《人面桃花》,昆曲《红霞》、《牡丹亭》以及话剧《蔡文姬》、《胆剑篇》等,观众们都不陌生。
戏曲音乐设计是体现剧种特征和时代特色最敏感的课题,《张协状元》试验演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乐曲是否被人所认可。而作为七八百年前唯一幸存下来的早期南曲戏文,《张协状元》的音乐既无曲谱可循,又无文献记载可据,更无音响资料可求。傅雪漪先生接受为《张协状元》谱曲任务,可以说是拣到了这次学术试验演出难题中的最大难题。如何解决这道难题?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办法。
他认为,早在明人王骥德于万历年间著《曲律》一书时,就说“南曲之始,不知作何腔调”,并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可见早期南戏音乐面貌已不可求,只能求诸其流风余韵。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给《张》剧谱曲时,他就较少有思想束缚与顾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敢于“胆大妄为”。他凭借手头掌握的丰富的南戏音乐遗响素材,如江西盱河孟戏的海盐腔遗音、赣剧与湘剧的弋阳腔、福建南音与莆仙戏诸腔等,以及流传至今、曾作为明代南曲“正声”的昆曲,将它们巧妙地融合成一体,并根据历史资料,采用了觱篥、箫笛、琵琶、拍板、锣鼓等一系列古老乐器,谱写出一曲曲既古朴苍劲又流丽悠远的神似南戏“旧曲”的新声,给《张》剧树立起迥然不同于众的音乐形象。
他还认为,“古朴”不等于简单与粗糙,更何况《张协状元》一剧是南戏形成百年之后的“更词源移宫换羽”之作,其乐曲已不停留于南戏初创时期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的浑朴阶段,而是经过“渐变而之婉媚”。还有更要紧的一层是,戏是演给现代人看的、听的,这就不能不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与要求。为此,他在给《张》剧设计音乐时,既力求保持南宋戏文曲调质朴明快的基本风格,又在技法上加以适当加工与提高,如唱法上的讲求润腔,行当唱腔设计上突出人物个性与主旋律,配器上注意各乐器的色彩等,使乐曲达到既“仿古”又“美听”的目的。难怪临场观剧的观众说,《张协状元》戏文好似把我们带进一个古拙而富有魅力的音乐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