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机遇,从沿海涌来——农民杨虎林谈学习十四大文件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机遇,从沿海涌来
——农民杨虎林谈学习十四大文件的体会
米保广 辛德祥 岐林仁
沙河市西毛村,地处河北省南部,人均纯收入1500元。今年3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党支部书记杨虎林带领村民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他们加入了一个大型股份制化工企业的改造和扩建;与珠海、澳门合资开办建筑公司的意向已经达成;投资230万元开发本市秦王湖的第一期工程即将完工;9月25日与港商同赴莫斯科合资开办贸易公司……
半年时间,西毛村从井下开矿到走上地面办企业;从办第二产业到办第三产业;从“三就地”搞工副业到走出家门、国门办企业、做买卖。跨越的速度,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恰好党的十四大开过不久,我们请杨虎林同志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文件的体会。
中西部将后来居上
笔者问杨虎林,超常规跨越的举动何以连发不止。他说:“机遇是流动的”,体现了现代人的机遇观。这正是超常规跨越的一种原动力。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大试验,机遇正随着“点——线——面”这一程序,在相应地流动着。改革开放,在由沿海的“点”、沿江沿边的“线”,向中西部的“面”上铺开的今天,中西部地区具备了后来居上的机遇。原因,杨虎林摆了四条:
第一,改革开放,在点上试验,线上示范,不是目的,在面上铺开,使点与面从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求得整个国家的大发展,才是目的。在由点、线向面上铺开的今天,国家的有关政策会向面上倾斜。
第二,现在内商、外商都把中西部这个大面,比作刚刚开垦的处女地。这里以劳力、土地便宜,可以抢占市场,能打头彩等优越条件,成为投资的黄金时期和黄金地带。
第三,面上起跑,试点时那种姓社姓资的争论声少多了,大环境好了,后顾之忧少了。跨步前进,撑竿上台阶,已成为人们的主流心理。这种心理,汇成了推动改革开放的洪流般的动力。
第四,面上的改革开放,吸取了点、线上的经验教训。路子已经明朗,弯路做出了标记,可以减少失误,顺畅发展。
优势观和长短论
杨虎林说:“要切实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还需要进行观念的配套更新。当务之急是跳出狭隘的优势观和形而上学的长短论。”
他举例说,我们村有铁矿资源。矿石一向畅销。靠开矿,办选矿厂发了点财之后,有人便产生了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想搞深加工,更不想到外面做买卖。还说这是发挥优势。其实,资源优势是靠市场发挥的。“资源=优势”的狭隘优势观,把资源变成包袱,人为地与大市场相隔离,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还会减弱在市场汪洋中抗风浪的能力。今年初,有关部门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品位高、价格低的铁矿石,使本地的铁矿石滞销至今。我们如果早把资源与外界的技术资金对接,办个钢铁联合企业,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了。
“辩证地论长短,是抓机遇,求发展躲不开的问题。”杨虎林说,“过去好说扬长避短,这在坚持‘三就地’搞工副业的阶段,也许是对的。如今面对大市场办企业,就难以扬长避短了,需要扬长补短。因为办个企业,需要具备技术、资金、资源等条件。诸多条件在一个地方很难齐备,表现为有长有短。你要发挥技术这个长,就避不开资金、资源这个短,就得通过外引内联等办法来补这个短。资源是我们发展的长,缺资金、缺技术是我们的短。长扬得越长,企业办得越多,这两个短就缩得越短,就越要下力气补短。”
补资金和技术两个短
据杨虎林说,他们村600户村民,存款上千万元,沙河市城乡居民存款7个亿。财神在民间。吸收村内外的股金,是筹资的大渠道。可是,开始农民怕担风险,不敢入股。他们就订了一条:企业盈了,按股分红;企业亏了,股金保值付息。这就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今年办了3个股份制企业,就有200户村民入股170万元,其中外村的农民入股10万元。
为补技术这个短,杨虎林不买专利,而是花重金聘请创造专利的人才来办厂。他超越了昔日给人才浮动两级工资、解决一些家庭生活问题的老做法,采用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的办法,让多创效益者真正多得,真正发财,对人才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到9月末,他们已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国营企业引进人才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