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科学殿堂受冷落 田间地头觅知音张永庆副教授和农民合种甘草获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学殿堂受冷落 田间地头觅知音
张永庆副教授和农民合种甘草获益
新华社银川电 (记者梁鸣达、王存理)记者采访时遇到这么一件新鲜事:宁夏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张永庆主持的人工种植甘草研究交不了科研答卷,迟迟不能通过鉴定后,自己直接向农民推销却大受欢迎,迅速在宁夏南部山区掀起种植甘草热潮。
甘草在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用途广泛,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今年58岁的张永庆长期研究甘草生长分布、生理特性及开发利用等,他主持的宁夏甘草资源研究获宁夏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1987年,出于对滥挖甘草造成植被破坏,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张永庆主动申请主持“干旱地区甘草的人工种植和合理利用研究”课题。这项计划三年时间,投资7万元的项目在实施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从申请经费、落实项目,到开展工作中,由于参加课题的行政干部、科研人员和农民责权利不统一,发生一些纠纷和矛盾;花钱租来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竟无权采测数据,一些行政人员感到自己在科研组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便撒手不管,放任农民去放牧采挖,甚至连围栏铁刺也被盗一空,致使科研人员为此耗去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科研期满后,未能拿出科研资料,也没有物质成果,科研组五个人有三个人先后离去。万般无奈,他自己出资租地坚持完成了科研项目。
今年年初,张永庆带着成果四处游说,引起了盐池县高沙窝乡教师刘生贵和一户农民的兴趣,他们拿出40多亩水地,张永庆投资1万多元并负责技术,确定成功后按一定比例分成,合伙种植甘草。一个月时间,绿油油的甘草秧苗铺满了地面。“宝草”甘草也能人工种活!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这一带引发了种植甘草热:许多农民追着张永庆要草籽、买秧苗、学技术;试验田附近的村在几个月时间就种了3000多亩甘草,许多干部职工家属也在房前屋后种上了甘草。盐池县政府开了两次现场会,并制定了鼓励人工种植甘草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规划,将此列为全县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入秋后,往年被视为弃物的甘草籽身价倍增,每公斤售价达8元左右。记者来到张永庆等人种植的甘草地里,但见今年5月份才移栽的甘草有的已手指般粗了,据一些行家估算,三年后至少可亩产500公斤以上,亩年均收入在千元左右,围观的农民谈起甘草来笑逐颜开。
张永庆副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他正筹办自己的甘草研究所,以推广种植技术,提供服务并进一步研究甘草种植课题。他说,现在虽然苦点累点,但处处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科研成果在田间叶茂根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