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拿出真诚与潇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09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短论

拿出真诚与潇洒
周传家
做人若能达到真诚而又潇洒的程度,也就够水平了。创作如可保持真诚而又潇洒的心态,便是最为理想的境界了。
你看那元代的关汉卿、王实甫等书会才人,他们既无名位,又非诗文正统,作剧不为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管“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将人带进极为自然、极有意境的艺术天地。他们创造出云蒸霞蔚、宏大壮美的戏剧奇观,使元曲成为可与汉文、唐诗、宋词媲美比肩的一时之绝、一代之胜。
你再看当今的张艺谋,不过是起于青萍之末的无名小子,然而却乘着世纪之风,时代之潮,靠着真诚与潇洒,成其气候。他别出心裁地将民族本质精神和最富乡土气息的生活糅和在一起,搬上银幕,赢得国际上的惊异和赞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戏曲。虽说菊坛梨园梅花朵朵,新戏不断,但与时代、与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鲜有产生轰动效应的佳作精品,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缺少彻底投入的创作群体。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和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势、心理惯性的束缚下,戏曲创作主体(当然不是全部)内向、求稳,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追求自我完善,渴望实现规范和模式,未能很好地发挥艺术创造精神。这与其说是一种责任感和理性原则,不如说是一种变相的功利观和平庸的意匠心理。试想,抱有这种世故的心态,怎能走出狭小圈子,捕捉把握社会热点?怎能产生独特的感悟,点燃起灵感的火花?怎能进入痴迷的创作状态,抒写真性情,表现出人格力量?一句话:怎能创作出具有巨大心灵震撼力和深刻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是的,戏曲已经相当古老,积习深,惯性大,负累重,但她并没有衰微到毫无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地步。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吸收、借鉴进行革新、整合,以实现蜕变和突破,从而唤回青春,挖掘魅力?譬如清初,传奇已经是强弩之末,不是还腾起“南洪北孔”两颗巨星?产生出《长生殿》、《桃花扇》两座丰碑吗?
诚然,作为高度综合的艺术,戏曲的艺术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受到政治、经济、体制、人文各种因素的制约,牵涉面宽,头绪多,难度大。难道不正因为如此,才更须拿出真诚与潇洒,冲决樊篱和罗网,克服惰性心态、守旧心理和封闭意识,焕发出自由奔放的艺术创造精神吗?!”
(作者单位:北京艺术研究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