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引来的不仅是水——甘肃“引大入秦”工程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引来的不仅是水
——甘肃“引大入秦”工程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夏珺
秦王川地区是甘肃中部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势平坦,土层厚,土地面积达百万亩,适于连片发展灌溉农业及林牧业。但是,旱魔制约了这一切。年平均降水量仅285毫米,蒸发量却达1888毫米,粮食亩产只有60公斤左右,农民人均收入还不足200元。
1986年,一项规模宏伟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几经周折再次上马。它是将青海省的大通河水穿山越岭,东调至兰州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区。工程建成后,将每年从大通河引水4.4亿立方米,可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引大”工地,看到工程已取得决定性进展,明年年底,主干渠可望通水,美好的蓝图将要变成现实。不过,我这里要写的并不是“引大”本身,而是“引大”引出的话题。
热情·“山神”·科技
引大入秦主干渠全长85公里,竟有75公里是隧洞。要建成这样一个几乎是由隧洞群连接而成的“人工地下长河”,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征服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连绵山脉?
说起三上两下的“引大”,初期的建设者们不免酸楚。初次上马时,曾有人提出过“三年任务两年完”的口号。热情诚然可嘉,但极不现实。偌大一个工程,居然是土法上马,想靠大锤、钢钎,打眼放炮征服大山。结果,只一个“卡脖子”隧洞盘道岭就挡住了去路,打了3年,进尺还不到1000米。如这么打下去,全长15.7公里的盘道岭隧洞就得打上几十年。无奈只得被迫下马。
无情的大山不买“热情”的帐。
浙江有一个施工队承包了第16号隧洞,因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什么风化碎石带、断层、溶洞、地下水,应有尽有,结果干了两年,差不多有一半的工作量是处理塌方。情急之下,他们竟在山上修了一座“山神”庙,颇为虔诚地祈求“山神”保佑他们平安、顺利。谁知,他们的虔诚丝毫也未感动“山神”,塌方反比以前更凶猛了。最后,这个一筹莫展的施工队只好弃洞而逃。
“山神”本来就不存在。
转机出现在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对盘道岭等“卡脖子”隧洞实行国际招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一时间,日本、意大利、法国、波兰、德国的承包商以及国内的十几支施工劲旅纷至沓来。日本的熊谷组中标最长的盘道岭隧洞,他们采用先进的“新奥法”施工,用悬臂式掘进机掘进。在中国工人的配合下,施工进度不断提高,月进尺由10多米提高到70米,又由70米提高到240米,创造了同样地质条件下“新奥法”施工的新纪录。意大利承包商中标第二长的隧洞——30A隧洞,他们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记者在已经贯通的30A隧洞出口见到了这个状似火车头的“打洞大王”,红外线激光定位仪射出的一条笔直的红色光线依然亮着,“车”头切削出的岩石断面平整、规矩,传送带在轰鸣声中将清除的岩渣装入斗车中。刚过“而立”之年的意大利工程师安德鲁斯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他和中国工人合作得很愉快,创造了日进尺65.5米,连续6个月月均进尺超过1公里的全断面掘进机进尺最高纪录,仅用13个月就打通了这条长11.65公里、地质条件复杂的隧洞。
在中外施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引大”主体工程已完成86%,几个控制性工程已被拿下。
“引大”总指挥韩正卿给记者算了一笔帐:1976年到1989年,上马下马,折腾13年,才干了13公里;1989年夏天至今,3年干了63公里,年均17公里多。跟“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引大’的今天;没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就没有‘引大’的今天,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科学技术。”
“5毛钱”的启示
盘道岭隧洞工地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月的工资报表中,中方报的表比日方报的多出5毛钱。原来中方的计算方法是四舍五入,分厘累进,而日方则坚持四就是四,五就是五,结果日方的计算“得数”比中方少5毛钱。就为了这区区5毛钱,日方不惜人力反复计算、核对,并严肃认真地将此“官司”打到财务面前。是日本人“抠门儿”吗?不能这样下结论。为了按期打通盘道岭隧洞,日方曾一次支付给中方施工队18万元奖金,但当隧洞提前贯通时,却并未向中方业主索取分文“提前奖”,他们说:“合同上无此项规定”。
5毛钱,本微不足道,只够买一支很一般的冰棍。但正是这5毛钱,反映出在合同意识上我们与外方有着不小的差距。在实行单价承包的30A隧洞,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对计算工程量必不可少的圆周率的取位,中方认为在小数点后取两位是常识,就没在合同上注明。而意大利承包商则一直取到第13位,结果双方在计量上发生很大分歧,又打了一场“官司”。意方坚持认为,凡是合同上没有明确规定的,就可以不执行。最后仲裁的结果是不得不向意大利承包商让步。
相比之下,我们的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就比较淡薄,对全面合同制管理还不很适应。有一个施工单位投标时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标书,而是为了中标不惜一再压低报价,结果中标后干不下去,工期一拖再拖。
有关同志介绍说,国内某些施工单位与外国承包商对待合同的态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外国承包商对合同内的条款抠得很死,甚至是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对合同以外的则只字不提;国内的某些施工单位恰好相反,对合同内的条款不怎么细抠,但在合同之外又不断提出各种要求。
当然,公道地说,我们不应该苛求、更不应该简单地责备国内某些施工单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往往是“政治性工程”,不讲经济效益,没有合同约束,先干,干完了再算帐。引大入秦工程毕竟是第一次实行国际招标,第一次实行全面合同制管理,而且是严格执行国际上通用的“菲迪克条款”(FIDIC),有世界银行派的监理员到现场监理。这对国内施工单位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事实上,通过国际招标和全面合同制管理,在中外双方一系列的摩擦、磕碰当中,国内施工单位渐渐品出了合同管理的苦辣酸甜,合同意识和合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和提高。“引大”“引”来的不仅是水,也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引”入自己的脑子。这种无形的收获也许是更难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