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迎风起飞——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五年改革写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13
第2版(经济)
专栏:

  迎风起飞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五年改革写意
本报记者 莫新元
飞机起飞时总是选择迎风的方向——这样做空气阻力虽大,但获得的升力更大。
飞行员出身的周正权懂得这个道理。1987年10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国民航成都管理局组建成为我国第一个骨干航空运输企业——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作为公司经理,周正权在承包协议书上签了字。从那一天起,周正权摒弃了走了多年、顺顺溜溜的老路,他驾驶着西南航空公司这只雄鹰,迎着改革的劲风,向着企业化的目标,不断爬升……
让每个人都来核算
多年实行的半军事化管理方式,一夜间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了。这是一条没有先例的路,从哪里开始?
周正权认为,首要之务,是在公司上下建立起成本效益观念。航空公司是耗油大户,公司每年的飞机燃油消耗约占总成本的30%。降低消耗,就是增加盈利。公司成立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近3000件计量器具进行了清理、检验、更新,同时还制定了计量定级管理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消耗不但能精确地度量,而且与职工的奖惩挂钩。经过一年的努力,西南航空公司在民航系统率先通过了国家二级计量标准评审。到1990年,公司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最初的7.43吨标准煤,降到了3.16吨,仅此一项,全年节约资金1208.7万元。
当每一个人都在核算自己的行为时,一个新的机制开始运转了。如今的西南航空公司,已经广泛地用计算机进行核算了。他们把飞机发动机性能状态置于计算机系统监控之下,准确地预报了故障的发生,既确保了飞机安全,又大大提高了零部件的利用率。由于注重成本核算,公司在前3年打基础阶段年利润平均递增26.8%,增长幅度名列全系统前茅。
土洋并举
高度集中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求一个航空公司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1988年当公司领导决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当时有人不客气地说,西南航空公司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至少要七八年。周正权可不信这个邪,他用了一个“土办法”,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公司内部实行的逐级承包责任制结合起来。1800多个技术标准、43类500多个管理标准,条条与经济利益挂钩,月月考核,重奖重罚。为了保证安全、正点、优质的服务,公司把机乘、机务、商务作为管理的重点,管理从严,分配倾斜。飞行员的每一个飞行动作,都要中规中矩;从售票到旅客登机以及机上的服务,全过程都有完整的程序。经营责任制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仅仅一年,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了省级验收。国家民航局的领导高兴地称赞:“‘土八路’的办法还真灵!”
除了“土办法”,还有“洋招儿”。1988年周正权从美国学回来一个“以签派为中心”的现场管理方式,把按部就班的分散式管理置于集中统一的指挥之下。1990年底,大雾笼罩了成都双流机场,数日不散。签派室见缝插针,抓住了每一个短暂的可飞气候,两天就把3000名旅客全部疏散,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签派制实施三年,减少不正常航班305班次,节省服务费用400万元。坐商不如行商
1989年,由于动乱的影响,客运量减少,多数航空公司经营不景气。西南航空公司及时变坐商为行商,多次派人到各地组织客源;客源不足,就组织鲜活货物,以货补客。这一年,西南航空公司的运输总周转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14.5%。
正是凭着这股不当坐商当行商的锐气,西南航空公司在市场搏击中不断增长才干,壮大自己。公司通过贷款、租赁等方式,更新了机型,目前主力运输飞机全部改为波音系列。1990年以来,公司先后在北京、加德满都、海口、上海等重要口岸城市建立了营业所,在国内率先采用卫星通讯传输系统进行计算机订座售票,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7月,周正权亲自率队,驾机成功地飞越了亚非14国,历时17天,行程24800公里,完成了国际商业包机的处女航。西南之鹰羽翼正日渐丰满,准备到国际市场上一展雄姿。
回顾五年的历程,周正权说:“我们确实迈上了一个台阶,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一条发展自己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